读林语东坡,品中华智慧,览东坡跌宕人生中的从容豁达。
苏东坡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才识,然“一肚子不合时宜”,一生仕途坎坷,处新旧两党斗争夹缝,备受排斥与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其中黄州、惠州、儋州为人生三次主要贬谪。虽遭多重打击,苏轼一生不怨天,不尤人,谈笑于生死之际,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任性逍遥,随缘自适。以儒家思想为主,又援佛、道入儒,集三家思想于一身,颇有社会历史责任感,积极入世;身处逆境而力求精神解脱。儒佛互补,超世而入世,执着人生,善处人生,始终在精神领域保持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
苏轼属文发乎内心,一改北宋华丽奢靡之文风,开豪放之先河。以过人天赋和多方面艺术修养,在诗、文、词等多个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苏诗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诗为词,开辟宋诗新园地,开创宋词新时代。他于三次贬谪过程中,留下大量旷古烁今的文学作品,遭流放于苏轼本人是不幸,却是我国文化史之大幸。
于黄州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豪迈洒脱的胸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全可以从作品中看到。
于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于儋州写下《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他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总结,诗云: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这很像陶渊明《归去来辞》。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豁达豪放,身虽死,其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随缘放旷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却永存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