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很孤独,想说话,可是大家忙着赚钱和工作,或许大家各自也都很累了,疲于交流,想安安静静的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我想如果想说话的话,还是采取这种写的方式会更加能够倾泻内心的苦闷吧。
这几天在读波伏瓦,嗯,书中就是这个瓦而不是娃。想现实中可以沟通和交流的人实在太少了,可能是因为我所处的这个层次或者阶级,对这个种类的事物或者这个层次的精神需求不多。或者是单纯以研究这个品类谋生的种群也接触不到,所以几乎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个有深刻理解的人,接受一场理论的盛宴。不过我可能还是一个渴望或者习惯跟外界产生链接的人,所以习惯通过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思想。也许我要改变下这个思维,我完全可以通过书本和阅读来产生新的思维和思想。
再谈谈最近的生活吧。依旧是一个人,没有人爱我,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在意我。但是也并不是那么的渴望,因为担心给别人带来负担和麻烦。而且最近的心态好像也开始接受了没有关注和目光的境遇了。开始对人际失去了信心貌似是。对人失去了信心了,好像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的人比较少,大部人的自我需求也都在匮乏的满足中,所以大部分人都处在争夺和利己的层次。没有能力爱人。
再回到波伏瓦,羡慕她和萨特的才能才华,轻轻松松的就能够教授哲学,或者写作和思考。而且好像因为这才华就拥有了人格魅力,有了人格魅力,就可以吸引到他人的目光和关注。所以她们才有了那么多肤浅或者深刻的有精神关系或者肉体关系的同伴。好像这给我一点启发,人格魅力还是来自于思想和认知。求而不得,反求诸已。向外求不得的时候,根源也许还是在内在,那就还是返回自身吧。但是当刻意追求一样东西的时候,有目的和预谋的时候,在我看来好像就失去了那种浑然天成的天真感,好像境界就跌份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对刻意和预谋这么抵触。或者是跟刻意追求自我满足有关,自己对自我满足有抵触,自己难道喜欢奉献吗?或者还就是对预谋和刻意的人为创造的条件和因素非天然型永恒性的担忧,担心条件会有不存在的时候,担心所有有条件的和不永恒的东西,多会有失去的那一刻。而天生的天赋的,就会永远存在?或者就是对这种价值观和追求本身有异议,或者有内在冲突的地方,觉得人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外界的关注这种虚荣而当做所有行为的动机或者终极目的吧?人应该是可以获得单单只有自己的内心的安宁的。想到了波伏瓦多次提到的,困扰她多年的哲学困惑,他人的意识。为什么人类会为了他人而活,会试图表现出某种样子给别人看,而不是为自己而活? 过一个被他人所看见的一生,还是不为他人所看见的一生更好?笛卡尔借用奥维德的话说,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你必须不被看见。其实现在看来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可以用拉康的大他者来解释。
写腻了。还是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