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明清时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做官),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
B.通判,“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官职。
C.檄,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之一,也泛指信函。
D.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绍定;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多元。解析:明清时代一般为一帝一元。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B.“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C.“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改号当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视事等名称。 解析:“视事”指官员初到任。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解析: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A.服阕: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
C.通籍:将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挂在官门外,经核对可以进出官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D.从弟:一种称谓,也称堂弟。是同祖的叔伯之子而年纪小于自己的人。
解析:服阙:守丧期满。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B.“解褐”又称“释褐”,指从原有的官位上解职,担任新的官职。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解褐”谓脱去布衣,开始担任官职。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缙绅,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B.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祖饯,古代饯行的一种仪式,祭祀祖先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
D.丁忧,亦称丁艰,即遭遇父母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解析:“填沟壑”是死的自谦的说法,“祖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