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小宝宝来说,裤子到底有什么用?你想不想听听宝宝自己怎么说?这里有一只熊猫宝宝,和他超级有耐心的熊猫老爸展开了一场关于穿裤子的讨论。
熊猫宝宝列举出了自己应该穿裤子的很多理由,比如有口袋、很暖和、很特别、很柔软,不会被草扎到,会被大家羡慕……等等。而所有的这些理由,都是从爸爸的一句“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的宝宝经常向我们提出要求,有些看起来挺合理,有些则荒诞到不可理喻,大多数家长在听到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可以”或者“不可以”,却很少去问孩子“为什么?”试想,如果熊猫爸爸马上回到:“好的宝贝”,或者极其严厉地拒绝:“不可以,想都别想。”那么,后面的对话也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经常说毫无原则的满足孩子,会把孩子惯坏。其实,不问究竟就满足孩子的害处远不止此。假如熊猫爸爸立刻答应熊猫宝宝,宝宝怎么会想出他需要裤子的那么多理由?宝宝又怎么会讲出那么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与其说这是一次熊猫可不可以穿裤子的拉锯战,不如说这是爸爸给宝宝的一次练习口语表达和多角度思维的机会。熊猫宝宝一边陈述自己的理由,一边还要应对爸爸的反诘,想办法说服爸爸。
让我们来看一些细节吧。熊猫宝宝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裤子会有口袋。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一个随身的口袋对宝宝来说有多么重要,因为口袋的意义是不丢东西,手机钥匙钱包都可以放在口袋里随时取用,关键是还要原样带回家去。而对于宝宝来说,口袋则意味着收集工具。他们会把在地面上看到的所有有趣的东西都放进口袋。这当然会让妈妈头疼。“脏”、“不卫生”、甚至“恶心”都是妈妈们对口袋的抱怨。但是,想想看,孩子的每一次收集,都是从一次惊喜开始的,每一次收集都经历了观察、感知、探索和取舍,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历程。
爸爸对“口袋说”的回复很有趣,他说“有些裤子没有口袋”。此时,爸爸并没有否定“我要一条裤子”的要求,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回应口袋的话题。也就是说,熊猫宝宝需要找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才能让对话继续。于是谈话进入了第二阶段——裤子的保暖功能。只有需要才是改变的动力,保暖是裤子的主要功能,但是熊猫需要吗?熊猫爸爸坚守着这个实用主义原则,败下阵来的宝宝,立刻转到了审美层面上——“穿上裤子会很好看”。接下来又进入了心理需求层面,被同伴羡慕,获得自我成就感、满足感……爸爸的耐心快耗光了,当他决定再次拒绝宝宝时,图画提供给我们的另一条线索早就出现了。
隐藏的豹子是一种威胁,眼尖的小读者肯定一眼就能发现,他们一定会暗暗为熊猫父子担心。这种旁观者角色使他们更容易进入阅读的戏剧性体验中,有些小读者甚至想要提醒茫然不觉的剧中人。如果孩子有入戏的表现,陪他阅读的爸爸妈妈也不妨放下刚刚熊猫爸爸和熊猫宝宝讨论的话题,陪着孩子一起感受紧张的气氛,至于刚才那些讨论呢,可以放在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时再慢慢体会。
潜在的危机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也为“熊猫到底要不要穿裤子”的核心论题提供了一个破解之道。最后,熊猫宝宝无意中在菜地里发现的稻草人的裤子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裤子终于还是作为“武器”发挥了它的价值。同时,我们看到肥大的裤子既不能给熊猫宝宝保暖,还阻碍了他行动,所以,熊猫要不要穿裤子这个问题,就在实践中被他自己解决了。他把裤子送给了朋友,而自己的思绪早就跑到新的愿望上了。
对于孩子来说,万事万物都有他们的用处,而这些用处远不止大人平时认为的那些。一件衣服,可以是风帆、可以是河流、可以是帐篷、还可以是胡须、头发……我们都见过小宝宝这样的游戏,对于他们而言,世间万物在为我所用时,都经过了观察、思考和想象、创造。我们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倾听他们的奇思妙想,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就像书中的熊猫爸爸那样。让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从“为什么”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