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读完了有4本书,也看完了《爱,死亡和机器人》,个人最喜欢的是第8篇《Good Hunting》——狐狸精的魔力被工业时代吞噬,除魔少年转行做了工程师,然后,说回读书。
一、 《我的名字叫红》奥尔罕·帕穆克
这本书超级有意思,我想着重介绍下,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名字。不只是书名中的“名字”,更是它的章节名(如下图),这两个趣味点瞬间吸引了我,全然不顾它是一本长篇小说,硬生生肝了一个月,总算读完。
其二,叙事风格及语言。正如上图所见,这本书使用了第一人称“我”,并且,是“很多个我”,但凡主要人物都出来讲述了自己的内心戏。甚至包括一条咬人的口狗,一颗孤独的树,一匹健壮的马,也都喋喋不休的跳出来嘀咕,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渐进式发展、全景360度、可沉浸式体验的伊斯坦布尔世界。
那么请问,通过04、18、23、28、46、58这几章凶手的独白,你能从他带有遮盖性的话语中,找出杀死那个“死人”的“凶手”是谁吗?
其三,关于绘画的理念。最开始接触绘画的时候,他们盛赞“透视法”的伟大,是人类文明的闪光时刻。我接受了这个观点,但也由此忽视了一个问题:透视法出现以前,那些画家都在想些什么,怎么就看不出自己画得不像?
过去,我会下意识的理解成宗教压迫,因外力不准画家如此表现。但伊斯坦布尔的画家告诉我,他们是自愿如此、并引以为傲的。“画画不是画眼睛看见的,而是画记忆中留下的”,当我们看到一匹马,它的形象经过脑海,再通过手落笔时,出来时已经是脑海中而非事实中的那匹马了。而真实的马只能是造物者的创造,虔诚的信徒断不可逾越,认认真真画造物者留在脑中就好了——即模仿前人画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画的也是造物者留下的。也正是这一点上的差异,让“凶手“的内心极度恐惧,以致于杀人越货。
(感觉最后这一段话自己也没说清楚,就像我读这本书时的体验,到了后半部分时读起来很累,懵懵懂懂的,强忍着才读完。为了表示歉意,再推荐一本类似的书,《玫瑰的名字》,也是有趣的书名、推理的故事、艺术的理念。)
二、《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原研哉
这本书也是超级棒的啊,但我贫瘠的语言已经不允许我作介绍了——有很多艺术家的词汇,复述不出来。书真的很棒,哪怕对设计不感兴趣的朋友们,也都建议看一下,只当做画册来看也是极好的。
原研哉,大神,膜!
分享一个小故事,从书里看到的。如果把世界地图横过来,日本就像是弹珠游戏的底部盒子,从上方掠过的弹珠(文化),多多少少都会汇集到这里来,由此形成了日本多样的文化源泉。
三、《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混子哥
系列漫画第二本,故事从西汉讲到了东晋,整体阅读感受不如第一本。当然质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混子哥品质有保障,问题在于内容的本身。
比如讲到三国,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段历史,内心就有很高的期待。但在混子哥这里,因为篇幅有限,只能讲重点,就会看得很不过瘾(300页漫画,600年历史,尽力了)。再比如讲到两晋,这是我们都很不感冒的一段历史,内心基本就没啥期待。所以任凭混子哥使劲浑身解数给我们科普,我也只觉得味同嚼蜡,没什么意思。
四、《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蒋文龙
工作需要,看的参考资料。书本身没什么价值,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就是很怕,怕自己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只能写出这样的一些狗屁东西。
书的开篇,作者为了介绍丽水市的农业,用了“26个字母”这样的一个小创意。比如字母“U”,可以派生单词“Umbrella,伞”,再进一步就可以联想到“蘑菇”,由此阐述丽水生态好,适合食用菌的生长。这本是一个极好的创意,那如何将其破坏掉呢?——就是生搬硬套写满26个字母,真的不忍直视。
书的主体内容,前半部分还讲了几个小故事,多少学到些东西。中后部分就完全划水了,自吹自擂一通乱舔,基无价值。不过也是佩服这些坐办公室的人,可以写出这么多套话,然后又开始担心自己,等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连写这些“套话”的资格都没有,那可真的是太忧桑了。
往日阅读:
骆汤嵇三月读书目 c) 3本 《餐巾纸的背面》《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
骆汤嵇二月读书目 c) 4本 《1Q84》《流浪地球》《俗世奇人》等
骆汤嵇一月读书目 c) 3本 《爱吃沙拉的狮子》、《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等
年度书目《Bible》,阅读进度《Kings》,时间进度-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