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书生名叫吴明,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吴明一表人才,才华横溢,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一直勤奋研读,期盼有朝一日可以考取功名。
同时,吴明也十分何善,乐于助人,谁家需要帮忙,他只要能帮得上,就一定会帮,村里人对他赞许有加。后来,他考中秀才,读书更加刻苦。
又是一年科考时,吴明此次进京赶考,由于路途遥远,因此打算提前几天出发。
临行前一天,吴母为吴明准备了他最喜欢吃的东西,并拿出吴父留给他的玉佩,希望儿子一路平安,一举夺魁。
第二天一早,吴明辞别母亲,出发前往京城。为了节省路费,他风餐露宿。
几天后,吴明来到一座小县城,然而天突然下起大雨,此时天色已晚,这里离京城还有一百多里,他只好暂住在一间客栈,等第二天天晴再继续赶路。
随后,客栈里有几个一同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家很快便熟络起来,相谈甚欢。
本以为第二天雨就会停,谁知道大雨整整下了两天两夜。眼看着还有三天就要开考,大家吃完早饭便相约一同骑马赶路。
出发两个时辰后,大家路过一片小树林。突然,吴明听到一个男孩的声音喊“救命”。
他怕自己听错,于是将马停下。待他竖起耳朵,再三确认,的确是男孩的哭喊声。
吴明给大家说明情况,建议大家一同寻找,看看是否有人需要帮忙。不料,几个书生却觉得赶考才是大事,纷纷劝他赶路要紧。
其中一个书生认为,这片小树林很偏僻,担心那是土匪强盗的陷阱。书生们点头附和,于是重新出发,赶往京城。
吴明犹豫着跟上队伍,然而骑行一段路后,他始终挂念着那个呼救声。他于心不忍,立即掉转马头,直奔小树林。
吴明闻声寻去,远远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正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双手紧握树枝上的绳子。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抱住女子的腿,不停哭泣,苦苦哀求。
吴明赶到时,女子已经将头伸进绳子,他快步上前将女子救下。得亏施救及时,女子很快苏醒过来,随后开始抽泣。
吴明询问女子遇到什么难处,以致于她忍心丢下孩子寻短见。女子听完,哭得更加伤心。
“爹爹前几天去世了,家里没有吃的,娘一时想不开,才会来这里。”男孩边哭边说,一直抱着自己的母亲。
看着他们,吴明想到自己和母亲,于是拿出一些银子递给女子,叮嘱她哪怕是为了孩子,也要好好活着。
女子惊讶地打量吴明,说:“你是要进京赶考的书生吧,你的银子我不能要。”
吴明看出女子的顾虑,径直将银子塞到她手里说:“科考讲究的是真才实学。”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女子才收下银子,并和男孩一同叩谢吴明。
吴明赶忙将他们扶起来,再次叮嘱他们要好好活着。
吴明紧赶慢赶,终于在考试之前抵达京城。考完试,身无分文的吴明只能住在桥底等待放榜。
几天后,城里贴出一个悬赏告示,说最近京城发生一起命案,现场发现一枚玉佩,现悬赏知情者。
吴明以为放榜了,结果挤进去,却看到告示中画的玉佩,这不正是他的玉佩吗?
他大吃一惊,这才发现自己的玉佩不见了。思来想去,吴明还是到官府,说明玉佩是自己的。
第二天放榜,没想到吴明竟是头名状元。正当大家东张西望,看看究竟谁是吴明时,一个书生告诉大家,悬赏告示中的玉佩是吴明的,他昨天刚被关进大牢。
正当大家唏嘘不已时,吴明出现在人群里,说出实情。
原来,路上那对母子,是皇上出给赶考书生的一道题。皇上觉得,科考时,个个状元的文采了得,观点独特,然而为官后,却瞻前顾后,安于现状。
皇上要寻找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于是在赶考必经之路,安排一对母子,考验赶考的书生。
结果,只有吴明一人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吴明遗失的玉佩,正是在施救的时候掉到地上,后来被女子捡到。
科考结果出来后,吴明拔得头筹。但皇上命令不准放榜,反倒贴出悬赏告示,看吴明是否敢站出来。
没想到,吴明坦然到官府说明玉佩是自己的。就这样,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吴明成了那一年的状元。
后来,他为官清廉,造福百姓,是百姓真正的父母官。
改编自《民间故事》。关注@心言笑语 一起听故事,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