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再以矫情的文字来渲染那段动不动就多愁善感的时光,实在是没有当初年少的心境,但心中忽然涌上以往的感触,谨以此告别那段早就该放下以及忘却的岁月。
大学的第一学期,什么都是一种陌生不懂的感觉,抱着尝试的态度,只想摸索出一条规律,或是一贯的套路,以备迎接并应对剩余的漫长的几年。所以一学期整天沉浸在混沌的追剧计划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侥幸地迈过一关又一关,暗自庆幸,却也深感自身的无能为力,力不从心。上学期成天都会奔波在不同的楼和教室之间,就连晚上也鲜有空闲。个人安排都要预支睡觉或是休闲时间,奔波的劳碌会让人感觉身心俱疲,但每次都是混混沌沌地挺过去。
这学期课业压力更大,成天满课,还要利用课下时间准备考试,没人帮助,也没有人像高中那样督促指导,合理规划你的学习生活,什么都要靠自己安排,自己努力,毕竟自己的人生,别人永远是配角,代替不了你的出场。虽然天性实在是懒惰,很多事情就像众人所说的那样,语言很难落实于行动上,喜欢拖沓。但是现在逐渐逼迫自己克服惰性,戒掉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屏蔽掉一些杂念,准备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学习还是主业。手机确实影响很大,让自己更容易分心,很难踏下心去,埋头苦干,所以也在努力割舍。曾经的我喜欢追剧,就连高考前的最后几个月,也未曾丝毫断过念想,而如今,就连这最难放下的事情也让我觉得没意思,我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明白什么才是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对自己的未来起到助益的。就算不想干,也要说服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别无他法。谁会替你完成你的人生呢?学习也并不是很枯燥,只是一颗浮躁的心一直不安地打乱了你之前所有理想化的人生。
想起曾经一段黑暗的时光,尴尬僵化的宿舍环境,几乎是两极分化的对峙状态,水火不容,压抑到透不过气来。我会对其他人的情绪异常敏感,什么事情都怕做错,让人不开心,加上当时几个人性格的因素,互相的确有看不惯,不坦诚相待的存在,一度让我在深夜沉默无声地在被子里落泪,只是为这种艰难的,小心翼翼试探出来的生活,感到无可奈何又着实心痛,从未经历过如此,影响也会更加深刻。尽管我平时说话经常不过脑子,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三思而后行,不要脑子一热就匆忙下结论,心很大,但也敏感,会被任何嫌怨的语气而左右心情。记得上高中的第一天中午,在食堂打饭,我很陌生地端起盛菜的托盘,还有一个碗摞在上面,不熟练地拿走,手托着的姿势不太好,力气也不够,差点没能拿稳,当时后面有一个同学骂了一句废物,我心里已不知是什么感受。
小学一次团体操活动,我被选出来去练太极扇,参加的学生由几个年级构成,当时个子矮的我在第一排,必须承认身体不太协调的我并不想参加,也没太用心,希望过几天被刷下来。不出所料,在一天,老师筛下一部分人以后不用继续排练,其中就有我,我站在第一排,第一个被挑出来的,同样在这种场合,旁边的一个声音刺痛了鼓膜,大概就是第一个被刷下来的,脸面上挂不住,用一种轻蔑的,令人不舒服的语气,以一个低年级的身份,在背后议论,那时我立马涌出的想法就是我只是在第一排而已,并不能以此就认为我是最不好的。这件事情过去这么久,而我丝毫未曾忘记,多少对我的内心有些伤害吧。虽然现在已经看开了,也看透了很多,但很多刻入生命的印记,是无法通过时间抹掉的一干二净,伤口总会愈合,但不代表没有留下疤痕,在你不经意翻出陈年旧事时,依旧隐隐作痛。
童年的回忆里,快乐都被遗忘到模糊不清,不可名状,而那些现在想起来玩笑且幼稚的一些不愉快,却很难在骨子里完全剔除,它就在那里,你可以忽略不计,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
高二的时候,第一次对着闺蜜说出这段我从未提及的辛酸,有所释怀,但也不可能完全忘记。即使那时青涩不成熟,既定事实还是不容更改和逃避,还是会在仅此一次的青春里,留下黯淡的颜色。
时至今日,觉得一切都不算什么,生命总有波澜,余生依旧悲欢相伴。慢热的蜗牛体质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彻底推翻,变成成熟的模样。足够的履历和见识才是由年少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如果没有,这个反应就很难进行到底。所以现在的我,心态平和很多,淡然很多,学会接受以前主观臆断,否定的一切,学会接纳这个世界,觉得世事诚可原谅。说服自己去改变,去努力,去取舍,去用理性战胜感性,去坚持不切实际的梦想,去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的善良。
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晚,明天还是崭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