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吼叫打骂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自卑、焦虑、抑郁、暴力和行为问题等。
为了弥补这种伤害,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道歉和解释: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是错误的,这是第一步。
倾听和理解: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尊重。
给予正面反馈:在孩子表现良好或取得进步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积极的互动和沟通,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比较严重,或者父母无法有效处理这种问题,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或家庭治疗等。
小孩,成为了大人们最好的出气筒。
成本低、收益高,这听起来是个好手段,殊不知,它就像一剂慢性毒药,正在“荼毒”你家小孩的人生。
你每吼一次孩子,就相当于下了一点毒,小孩就会受伤一次,直到最后他们的身心承受不住,彻底崩溃。
“吼叫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父母每一次吼叫,短期虽然对孩子影响不大,但长远来看,它会致使孩子的性格悄悄发生以下变化。
变得自卑敏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曾公布过一项研究报告,里面提到从小被监护人打骂、吼叫的小孩,性格自卑的几率占79.25%。
心理学家苏珊博士认为:“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玩笑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幼年时期,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尚未成型,他们依靠父母和老师等权威性人物的评价,来完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而吼叫式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因为情绪失控,给孩子们贴上很多负面标签,例如“你太笨了”、“你真是无能”、“你什么都比不上别人”等等。
也许父母只是在说气话,暂时对着孩子发泄情绪,可小孩却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真的如此不堪,久而久之,个性也会变得敏感自卑起来。
开始焦虑抑郁
华尔街日报曾经针对多名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日常进行过调查比对,结果发现,那些从小生活在父母吼叫声中长大的小孩,相比于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抑郁倾向。
父母在吼叫孩子时,通常都会提高音量、面容严肃,这些情绪变化很容易被小孩感知到,进而引发其畏惧、内疚、羞耻等负面情绪。
孩子的心理负担也会随之增加,如果事后你们没能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中,其实会摧毁他们的心理防线,导致他们容易焦虑抑郁,未来容易被压力击垮。
而在这些抑郁儿童中,父母长期的吼叫,也可能成为击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叛逆激进
这将是另一个极端,相信很多父母也看出来了,有些小孩,你无论吼多少遍,他们就是听不进去,甚至会跟你对着干,愈发叛逆起来。
其实,当孩子出现这个变化时,恰好说明你们的吼叫,已经“毒”到了他们的内心深处。
人都是有自我防御机制的,当他们不断地受到某种刺激,已经伤害到身心健康时,有一部分小孩会选择“自我毁灭”,开始向负面情绪妥协,出现上述的自我封闭、焦虑抑郁等情况。
但也有一部分小孩,选择跟负面压力对着干,父母越是施压,他们越要反弹,所以你们的每一次吼叫,其实都会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变得更加叛逆激进。
从长远来讲,这并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完善,将来进入社会后容易吃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吼叫式教育,除了影响孩子的性格以外,还可能导致他们的大脑发育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孩子们开始变得反应迟钝、注意力无法集中、出现语言障碍等等。
既然吼叫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大,作为父母,我们有哪些“自救“的办法,能更好地跟孩子们沟通,尽量控制住自己的坏脾气呢?
当你忍不住吼孩子的时候,看看这些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罗娜雷纳提出一个“A-B-C-D-E”法则,帮助父母平复情绪。
Ask:自问
在发脾气前,先给自己一分钟问问自己为什么生气,是个人原因,还是因为孩子的失误,避免出现把小孩当成自己情绪垃圾桶的情况。
Breath:呼吸
在情绪上头的时候,容易冲动行事,所以多做几次深呼吸,让情绪慢慢平缓,思绪回归以后,再去解决问题。
Clam yourself:自我平静
这是前两步的延伸,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平静下来以后,再理性去分析孩子的问题。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确定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犯错以后,大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一下他们的需求,有时候父母生气,可能并非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事,仅仅是因为小孩和成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引起的。
Empathize:同理心
大人有时候也需要体谅孩子们的处境,想想你在童年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因为某些事情孤立无援,渴望得到大人们的理解。
多一点耐心、多一份体贴,更有助于拉近你和孩子的关系。
父母应该尽力避免对孩子吼叫打骂这种不良行为,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