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书的人只活在乏味的现世,而看书的人却游走在多个人间。
人的见识是很短窄的,你越是知道的多,越是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我们看来智慧一如苏格拉底,都在觉得自己无知。
当然也有人说读了太多书,思想僵化掉了。但是视咱现在的阅读基数,离僵死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从宏观上来看,你当然不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名族荣誉感就像叔本华所说是最愚蠢的集体荣誉感。有一个说法,我是无意在一个咖啡馆里,听一个年轻的妈妈说给自己三四岁女儿的。她说,不要跟任何人比,要跟自己比,做最好的自己。
与人比较容易产生妒忌和愤恨,无论结果是优越感的膨胀,还是强烈的自我否定,都是情绪的怪圈,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
始终觉得在所有让自己成长的方式里,看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而学习这件事本身,始终是自己的事,不是一所高校能解决的。
至于书单,我很固执的认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书单,你喜欢什么方面,就从哪个方面延伸。比如你喜欢哪个作者,就去他的书中探寻他喜欢的作者和作品;你喜欢哪一类书,就去看此类书当中风评较高的。以兴趣点作为支撑,你看书的这个行为就不是强迫自己而进程的。而当你看一本书看到觉得乏味时,立即去看看别的你觉得自己可能会喜欢的书,这样便能大致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
我不赞成那些畅销书或者经典名著一定要看一看,才觉得是在有意义的看书。龙应台说过,如果你喜欢动物想当动物饲养员,却让你去华尔街工作,那是不可能开心的。而如果你喜欢角逐在商圈,却让你去给河马洗牙,你也更不可能乐意。
在看书这件事上同理,你明明喜欢缠绵、缱绢的爱情故事,我却强力推荐你看《寻路中国》。这不是粪坑里找珍珠,脑子有病吗?
当然看书也跟吃东西一样,什么都来点儿才健康。你就是喜欢吃素,但是肉也能来一点儿,红烧的做法太油腻,可以炖汤啊。
比如我大学的时候很想看看哲学方面的书,却觉得很多书太艰深晦涩,一端起《西方哲学史》就感觉自己眼前在跑字儿,脑子里什么都没记住。后来查资料都推荐刚刚开始对哲学有兴趣的人,看看《苏菲的世界》。厚厚一本,趣味性的纵览了哲学史,看的甚是来劲。
看书或者看电影的取向上,我都秉承一点,就是能打动你的作品,那就好的。
其他方面,关于阅读。从物质上可以落实在电子产品,从方式上可以延伸到购买渠道,从信息上可以展开到获取资源。
如果觉得纸质书笨重,kindle是不错的选择,水墨屏幕不伤眼而且携带方便。如果钟爱纸质书,网络购书直接方便而且书目全。信息上我真的不想废话了,闲来无事豆瓣搜搜评价吧各位亲。
还有就是少看网络文学作品,多看些在类别里风评好已出版读物。网络文学太多低级趣味,容易消化,却是思想上的垃圾食品,跟单机游戏一样杀时间罢了。
你不看看优秀的作品,就永远无法培养出好的“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