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同这份清净相宜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和写字。
没有天赋的写作才华,求学时也没有人家常见的发表文章和拿奖等等高光时刻。只是喜欢记录。差不多十岁左右开始写日记,初始的几篇好像是几首打油诗,其中一篇是写家中拆建的小事,“诗”曰:“早晨醒来九点半,睁眼一看人成山。原来我家要扒屋,扒了旧屋垒牛圈”。好欢快的感觉!
十二岁以后正式买日记本,首页上不知道是自撰还是抄来的宣言:日记由我记,记中有秘密。没有我允许,不准看日记。哈哈!写得这么押韵,一辈子都忘不了呢!
从那以后,日记就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虽然偶尔偷懒,变成周记,但再也没有扔下过。早期的日记很多都是消极的,那个敏感的自己对他人的不满,对自己的不满,当然也有自我激励,不要浮躁,要好好学习,为爸妈争气……
工作后开始写随笔,长长短短,记录自己的教育感想,生活小事带来的启发,自己的觉悟和成长……现在回看,那时候的很多文字对自己的人格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份推动,是和自己的感受、思考、阅读离不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感性的发泄少了,开始进行更多理性的思考。)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因为婆婆和大姐一句随口的评价,让我发现原来当老好人是得不到他人认可的;是学校的一件小事让自己突然明白原来对恶的纵容会伤害那些无辜的人;是在和他人的矛盾中醒悟到我和别人是有界限的,我要对自己负责;是从自己的一次下意识微笑中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他人的讨好……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些事情,有关的,无关的,在反复的复盘中写下:我不需要让任何人评价我,我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
记得谁说过,人每天脑子里要浮现几万个想法。其实我们每天发生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看起来单调的生活,如果愿意去沉淀,会发现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内容。这份挖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感受、信念、期待、渴望。当对自己的认知越发完整深入,我们就会更多地和自己在一起,面对更加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风雨裹挟前行,身不由己。
这样看来,记日记的过程,有点像对自己做一个无比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带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的觉察,去碰触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安抚那个未曾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爱的灵魂,给自己多一份接纳,添一分力量。当我们能够接纳更完整的自己,才会真正看到并承认自己的美好,同时也承认自己做不到别人能做好的事情。承认我们是我们自己,不是他人,不需要活成他人,才会有更多的平和与淡定。因当我们的内在更加稳固,我们会更加闲庭信步,漫步人生路。
最后重温曾经写过的三段话,送给自己和相遇的你。
我们再重要,也只是别人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的全部。为什么不先去爱自己呢?
这世界自有其运行规律,何必焦虑?做自己,做好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事。不用他人的评价绑架自己,不活成他人需要的样子。
我们是否痛苦的确可以由自己决定:放下所谓的“必须”、“应该”,甚至是“需要”,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我们恐惧和焦虑。松开那些“紧箍咒”,我们自己才是这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最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