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读书会兴趣小组一开始就是让大家打卡,这是为了记录,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数据的积累。数据的积累和反馈很重要,以前我也不觉得。
我自己觉得运动能力不强,体力也不行,我很少运动。不过今年我下载了一个软件叫“咕咚”,记录运动路程的。有一次饭后我去散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院士公园去看了郁金香,还原路返回。
看了“咕咚”的记录,我很震撼,我居然走了5公里。如果没有数据的反馈,这将会是一次很普通的散步,然后我就可以抛诸脑后。但是有数据的反馈,我就建立起了信心,应该说极大的肯定了自己,我真的非常高兴。原来我也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体力不行运动不了的。有了这5公里的基础体验,并且感觉也不是很累,我觉得下次就可以尝试多走0.5公里,应该是没问题的。再下一次尝试再增加0.5公里,慢慢的,可能我的运动锻炼就这样开始了。之前我老公无论怎么给我讲运动的好处,无论怎么鼓励,我都无动于衷,那是我没有信心。而当我建立起信心并内心肯定自己后,我就会默默的自己去执行了,哪里还需要别人的鼓励。
孩子阅读的初期,尤其是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时候,太需要这样的自我肯定和信心建立了。
以前我女儿在看书,我也不去注意记录,就知道她在看。我的一些朋友他们都打卡打得很好,我也不以为然。但是,这次我自己散步的感受,我觉得记录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据帮助孩子建立阅读的信心。
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我们会有很多孩子看书的画面,数据,我们统计起来,编成一本书或者PPT或展示在公众号。我们用图文数据直观告诉孩子,瞧,孩子,你太棒了,看了那么多的书。孩子也会为自己不知不觉积累看了那么多书而感到自信和骄傲,从而激发内在的动力和热爱。
同时,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同学都在看什么样得书,我们可以作为借鉴。我女儿在翻看同学的打卡记录时,就觉得某本书很好,说想问同学借来看看。如果三五同学课后凑在一起讨论你有什么书借我看看,我有什么书借你看看,甚至还能为书本的某个内容而展开讨论,那是多么美的一个画面。
另外,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记录,了解自己孩子的阅读速度,阅读喜好。比如我女儿偏好阅读一些故事类的书,不怎么爱看科普方面的。有的小朋友偏爱科普类的,但不爱故事类的,这样,我们也可以互相约着一起看书,看看能不能通过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互相影响。我女儿小的时候,不敢爬楼梯,怎么鼓励都没用。可是有一次带到邻居家去玩,邻居家的双胞胎儿子刷刷的就楼梯爬上去了,于是我女儿也毫不犹豫的爬上去了,根本忘记了害怕,我想这应该就是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我女儿不爱看科普,但对恐龙方面也书很喜欢看,这应该也是小时候和双胞胎男同学一起看书时影响的。
不用家长费劲引导,通过孩子之间的互动就潜移默化的改变,多省心啊。
这是我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用。回归到打卡问题上,不要单纯的为了打卡而打卡,为了完成任务。
我们就放下心来,安静而又认真的把孩子阅读时的点点滴滴用心的记录下来。不用和别人去比较,也不需要有压力,默默的坚持。
后期,我们读书会还会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由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看的书,做一个几分钟的陈述。也可以由家长们分享育儿经验和阅读心得。如果可以,我们也希望能组织家长读书会,有好的育儿方面的书或者心灵成长方面的书,大家在看的,可以推荐出来,某段时间内大家共读,然后见面分享阅读心得(可以安排在图书馆,让孩子们在馆内阅读,家长馆外围坐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