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始谈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简单的案例:
一件危及所有人生命安全的核事故发生了,各种渠道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即刻湖水般涌来:传统新闻网站关于此事的新闻报道呈碎片化状,而且常常自相矛盾。各类消息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在不同的网站得到的讯息完全不同,甚至如果在不同的时间访问同一网站,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印象。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一件事件,众说风云,不同的媒体各持一词,甚至出现了反转新闻......这些过多的新闻信息扰乱了你该事件的判断,使你不知道到底该相信谁提供的信息,让你觉得虽然你接受到了如此多的信息,但是你依然无法判别事件的实质。
众所周知,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多地获得新闻,同样也更容易困惑;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的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
因此,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成了当下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寻真?仅持单纯的怀疑态度是否足够呢?
“作为消费者和公民,我们每个人该如何在下一场危机的信息中获得真相。我们该如何确定相信什么信息、什么信源?以及,传统新闻媒体将扮演什么角色?换句话说,真相何去何从,作为公民,我们又该如何甄别?这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作者分别是从读者受众和媒体记者两个角度出发阐释他们的观点,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新闻素养”与公民素养的联系。它提到,“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公民自己如何面对奔涌到眼前的新闻信息,包括如何发布新闻。原来仅仅为专业新闻工作者掌握的职业知识,至少部分地要转变为全民知识——自觉地新闻消费与新闻评价。
那么,我又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要培养“新闻素养”,培养“新闻素养”有什么意义呢?而全民掌握这种“新闻素养”,是否有必要?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找到了答案。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们通过新闻了解周围的环境,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适应环境。新闻是帮助公民进行自治的必要信息,涉及社群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2、信息技术发展、商业文化入侵,新闻发布门槛降低,专业主义受到挑战,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边界日益模糊。
因此于公于私我们都应该拥有新闻素养,这也为我们更好的发现把握真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但其实,究其本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辨别真假的责任更多地落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肩上。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达,运转的时代,我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这样二元一体的角色扮演使得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己才是探寻“真实”的关键。而对所看到的新闻,更多的要有自己的“怀疑”精神。
这种怀疑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怀疑而不求甚解,也不是对所有的已知事实充满疑虑。而是对任何所见、所知的事物持有保留态度,持有质疑且不断探求的精神,这样方能求真,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