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晚上女儿上完课,我们回到家一起吃晚饭。她问我,有没有咸鸭蛋?我打开冰箱,拿出一个,说:这是红油咸鸭蛋哦!Jenny特别期待地用筷子戳进去,发现有油,但是很少。姐姐就特别失望,说以为会一戳就好多油流出来!
2.看着她的表情,妈妈说:如果你一开始对它的期待是有油就好,那你现在会很开心,因为它满足你的期待。可是因为你对它的期待是会流出来好多油,与你想象不符,所以就算它还是有油,你还是不满意,不开心。似乎,她听懂了。
3.反观我们对孩子的期待,也往往高于孩子本身当下的能力,才会有做完事、考完试、比完赛、上完台等充斥着各种因为不符合期待的声音:我刚才怎么跟你说的?你都忘记了吗?等等带着责备训斥的言语。
4.比如,昨天傍晚录音结束,一个男生录音时非常投入,比我日常看到的时候好很多,结果他一出录音棚,妈妈就开始指出缺点。我拍拍妈妈的肩膀:先表扬先表扬!
5.学习上亦是如此。对于Jenny,数学一直是她的痛。之前她班主任告诉我,姐姐非常阳光,但是因为数学,这份阳光就不够完整了。这学期开始,我陪读时注重找出根本问题,然后配合老师逐一击破。周五因为生病,没有拿回数学试卷,但因为数学老师告诉她考了90多,她昨天生病也一定要去学校拿。成绩突破她自己的预期,她很满意,妈妈也很满意,对数学自信心在这段时间里明显提升!我想,这慢慢就是在激发她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吧!
6.这里有一个学习分享点:以前,姐姐排(畏)斥(难)数学,就一定会把数学留最后才做。而那会儿精力已经不够,做越不擅长的她越痛苦…后来我就规定,最痛苦的科目一定要先做掉,因为相对高精力更能克服困难!有时候晚上上课,回来只有一点时间做课外,二八法则,数学最薄弱,也会毫不犹豫把一点点时间留给数学。相信并期待日积月累的一点点进步。
7.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而我经常分享它说:一个人经常被说成什么样,看成什么样,不久的将来,真的就变成怎么样。所以,让我们一起对身边人放低期待,给予更多鼓励支持,描绘更多美好画面,快乐地慢慢成为你期待成为的样子。对TA,对自己,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