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
是一种能使人的行为倾向表现出一种持久性、稳定性、一致性的心理结构,是人格构成的基本因素。
这些特质越是稳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在描述个体行为时就显得越重要。
历史的人格现代的人格最佳人格特质
基本信息
人格特质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
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
历史的人格
对於人格特质的研究,早在 1921 年心理学家荣格( Carl Jung )就采取科学方式把人分为直觉型(Intuitor)、思考型( Thinker )、情绪型( Feeler )、和感觉型( Sensor )等 4 种。此後心理学家便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有些细分为 16 种或更多种类型,但最常用的还是以4 种作为分类基础。
另外有 2 位行为管理学家东尼‧亚历山卓( Tony Alessandra )和麦可‧欧康诺(Michael J. O'Conor)则把人格特质分为以下 4 种:
1. 指挥者( Director )
这类型的人果敢、坚定、充满自信,重视效率、喜欢竞争、勇於接受挑战和冒险,在工作上会努力达成目标、注重最後的结果,是天生的领袖和行动者,但是比较霸道没有耐性,常常直话直说,容易得罪人,而且无法容忍别人的能力不足。
2. 社交者( Socializer )
这类型的人乐观、活跃、积极、热心,喜欢表现、爱说话、爱表达意见,具有创意、直觉力强、人际关系很好,但是注意力无法持久,容易感到无聊,要不断寻找刺激,做事冲动,不注意细节。
3. 协调者( Relater )
这类型的人友善、随和、愉快,谦虚、有礼,乐于和别人合作,关心别人、宽容别人,但比较谨慎小心、不敢冒险,喜欢照章行事、难有突破、不轻易改变。
4. 思考者( Thinker )
这类型的人理性、细心、深思熟虑,注重逻辑、善于分析,做事有条理、有规律,重视细节,但比较保守、内向,有时过於吹毛求疵、要求过高,讨厌不讲理的人。[1]
现代的人格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他将人的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群体所具有的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征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征又分为以下三大类:
1. 首要特质
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2]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三、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最佳人格特质
是指使人达到最佳智力及技能状态的人格特质。R·W·柯安对人的最佳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对达到最佳操作水平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多项测量与分析,最后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概括出5个基本特质:①效率;②创造性;③内在的和谐;④良好的人际关系;⑤超脱。这五个基本人格特质即是最佳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