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在一天所有的活动中,最有趣事是早上与孩子的聊天,我拿着布偶小猪佩琪,扮演四岁的佩琪,与五岁的晴晴对话,谈论各自不同的地方,也分享一些喜好和生活的快乐事。
另外,陪伴生病的妈妈打针,认识到老年人那种对健康生命的渴望,是我所不能完全理解的,毕竟不是同一个年龄段,却出于尊重和关爱,总仔细倾听呼应着,叫干啥干啥。也意识到人一生好时候似乎并不多,都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个坎,老妈自从吃完鱼,频繁地做各样检查,又住院两次,宫颈炎,阑尾炎,不大不小的病症使老人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自信,似乎关注到极点,已经再也无其它追求了。期待以后顺顺利利走到八十三,九十到一百。
其实,一天最令我快乐,满足的是晚上孩子睡着之后的静美时光。继续阅读《目标感》,也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有个交待,明天看完,还书,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中,收获自我实现的快乐。
第六章,家庭中的目标感培养
多数做家长的都有在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的同时,出现完全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下面的内容会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提供重要指导。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需要父母经常与孩子分享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认真倾听孩子对于兴趣的表达,并采取各种措施来支持这些兴趣的发展。
一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更有目标感吗?
我们知道婴儿在出生时就存在个性差异,其中一些差异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一些孩子生来就比其他孩子更好动一些,一些孩子害羞一些,不如其他孩子善于交际;还有些孩子天生就有不同寻常的身体运动能力,这让他更适合在运动或音乐领域发展。随着我们对大脑、行为和遗传的研究越来越多,我们一定可以找出更多可以归因于生物遗传的天生倾向。
当然,我确信我们永远也无法从中找到关于“目标”的基因。
为了找到目标,孩子们必须审视周围的世界,并决定他们可以在何处以及用什么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必须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与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哪些工作相匹配,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对自我以及他们所成长的环境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必须树立长期的目标,让世界改变不同,还必须学会制定现实的计划来达成目标,所有这些都是创造性的工作,靠的是孩子们对自我倾向的觉察。而这只是寻找目标的开始,接下来更核心的部分在于评估,评估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和渴望,可以如何跟他们觉察到的世界的需求相匹配。为了做出这个决定,每个孩子都必须观察、尝试并思考它所看到的事物背后的意义,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世界很难的事情,但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正是父母可以参与进来的地方。
我所主张的关于培养孩子目标感的根本方法就是这一核心准则:我们对年轻人做的每件事都是重要的。
父母在影响孩子方面缺乏自信,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总是太快地想要看到结果。而父母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可能在孩子长大离开家后才能明确表现出来,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深”而非“广”,孩子会在所有事情上做出自己的决定。从发型选择到政治倾向,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做出的选择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在跟父母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价值观。鉴于此,对于父母来说,需要认识到的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不要试图为孩子直接创建一个人生目标,父母无法帮助孩子完成识别目标的任务,也无法选择孩子的个性,为他编写人生剧本,但父母能给孩子提供很多选择,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选择中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以及制定切实的计划追逐这些目标,当孩子做出选择后,父母可提供的知识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
一个重要的附加条件是,若父母确信孩子的选择已经被错误引导到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道路上,就必须拒绝给予支持。不要让孩子走上伤害之路,这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