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
在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周末,窝在宿舍,点一盏灯,塞上耳机,音乐为伴,书香弥漫,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抛却千万种读书的理由,无论此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管认真地去读就好。即便你限于能力不能完全体会书中所传达的意蕴,哪怕仅有一处能让你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让现实中困顿的你幡然醒悟,那就足够了。
从书目的选择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偏好。以前阅读量虽小,却也都认真选择。最爱的是中短篇小说,且我只看名著。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后者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选择。现在的读书市场,鱼龙混杂,若不细加甄选,难免造成贻误。
往大了说,所选之书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人不同的文化认同。我喜西方文学,连平日里的穿着也倾向于欧美风(西方的服饰给人一种大气、简约的印象)。外国人的表达往往直露,中国人则含蓄。直露,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本理解的难度;含蓄,代表的是自古以来我国文人的气质典型。像我这样一个古现代文学和汉语基础薄弱的人读起古书来,有时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若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闲的方式,选择相对易于接受的一方也是人之常情。当然,英语不好的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读译本,比如我。其实我倒觉得如果有能力读英文原著,将更有益于对作者情感的解读。
由于读过几本外国文学名著的缘故,又深深地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曾一度怀疑自己崇洋媚外。其实不然。对于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我是极其推崇的。细想五千年来的文明,经过朝代更迭、外敌入侵和战争炮火仍能为国人所传颂,除却文本直观的意义,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怎能不说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博大而精深,言微而义臻,如此之国学,又如何不让人心生敬畏。总担心自己资质不够,以致曲解文意甚至亵渎神灵。在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路上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现阶段正在慢慢提升语文素养,愿有朝一日能无愧于那一方讲堂。
其实,我国的古典文献中虽多为繁体竖排,有些甚至颇为古奥艰涩,然易于理解的也并非少数,比如,战国时期诸子的论述文气纵横,唐宋的诗词更是易于记诵,明清的小说也引人入胜。对多数人来说,提到难以理解的那一部分,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了。毕竟时隔千秋,如今我们的语言文字系统与彼时已有巨大的差别,且很多文化现象若没有一定的文言积累,仅靠想象力,是很难解读和疏通文意的。其次可能是元朝的戏曲。不知为何,于年轻的一代,对戏曲十分狂热的,我所见过的不多。尽管有些戏曲的内容耳熟能详(比如《西厢记》和《窦娥冤》),若非从事专业研究,认真拿起文本来读的也是屈指可数,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也就仅完整地读过两本,一本《牡丹亭》,一本《桃花扇》,惭愧,惭愧。
对于阅读的种类和数量,我认为在有能力和有条件情况下理应广泛涉猎、多多益善。谁能保证你不会在诸如教育、财经、哲学或是影视文学中迸发出灵感、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呢?然而多少人败给了时间。读书并非食用快餐,知识的积累也并非一朝一夕,欲速则不达,贪食则难以消化。求实,求质,跟随先贤哲人的思想,在书海中畅游,身心放松的同时又不自觉地提升了文化品味,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