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其中有一节是“验收”。
从传统教育体制的考试开始说起,再到验收机制的重要性。就是在你每做完一份工作,或者学习一个阶段,都要进行一下验收。检验你的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状态。
最后引出验收机制是每个领导所拥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因为你所在团队的成员所分配的任务,都是你给安排的,那么完成的程度,就需要你去验收,如果没有验收,最后就会失去执行力。没有跟踪,没有检验,能否做成,有什么困难。作为领导是可以通过验收来了解的,也可以通过验收让成员知道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完。
今天写这个,是想起我自身的一个问题。是以往有感觉自己不足,但是没有细想过的不足。让我又多了解自己一点儿。
有一次工厂的一批工件,因为天气原因,周末的两天没有出货,导致工件生锈。所以需要制造人员配合给生锈工件除锈,并记录选别的数量和除锈的数量。涉及的作业内容是按照要求对指定的位置除锈,作业中还不能碰坏其它的部位。除锈后的状态,还需要有个合格的判断。
就这么个事情,制造的组长比较配合,叫来一波人让我直接安排,组长临时有事耽误一会再过来。当时我就想的很简单,直接叫人除锈就行了,还用我怎么安排?可是问题来了,用什么除锈,哪些地方可以除锈,哪些地方不需要。需要除锈的用什么工具。按照什么顺序,人员怎么分配。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现在回过头细想,其实是我不了解来的人是否知道哪些地方可以除哪些地方不可以除。站在作业者的角度是既使知道,但也需要品质人员给指示才可以做,不能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方式除锈。
如果要有这个意识。就可以安排人员作业了。再等了一阵子之后,组长来了,问了我要求,然后他就开始给除锈人员指示。当时头脑中就顶着一个小问号,这么简单怎么没有安排出来呢?
应该是怎么个顺序呢?
先观察这批工件生锈的共性,哪些位置必须除,用什么工具,达到什么标准。哪些位置不能动,有二次破坏的风险。最后就是个别现象找品质人员单独判断。这些是基本要求。
再次就是人员怎么分配,有多少人,按照什么顺序,分别使用什么工具,选别前后的记录,都需要写什么内容。
最后就是轮换,修完一小批,找物流人员更换,谁去找,找谁,放哪儿。无法除锈的暂存位置等等,都可以按照工作量给分配出去。
作为组织者,分配后就是验收了,针对上述的事件比较简单。把标准给品质人员说清楚,挨个检查。
一点也不难,通过验收想到了分配,分配的前提是了解任务量,根据人数制定达成标准,最后验收。
通过这个事情能延伸到啥?
事务性的工作,同样的道理,既使是工作很多年的同事,也是需要安排的。详细的做事过程不用太具体。但是每一个阶段的要求要提出来,让队员知道。如果只简单的说做这做那,每一个人认为的标准是不同的,最后导致的执行力当然不理想。
用在生活中呢?给孩子布置作业也可以用。不能让他学习去,只要在那儿看书或者写字就是学习。要给指定达到的标准。要么是做对多少,要么是找出自己不会的题。等等。
只有具体的标准,才能统一思想,才能达成一致,才能形成验收机制。
这是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结果的事情,那么无法描述的呢?比如那些创意类的工作。个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是凭空想象。
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明确目的、罗列推进方向、对比并选定方向、分配任务实施、最后验收。目前理解的最不好量化的是任务实施,有些东西不是时间长就可以的,也不是观察员工状态就能确定的,因为大家脑子里的内容没法清晰的判断。
所以要想你的团队有很好的执行力,你需要设定一个验收机制,不但可以了解队员的工作成果,还能让队员知道你的标准。统一思想,目标明确,执行力当然能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