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教育与写作》课程已经一个月了,虽然想坚持每天写点东西,但总感觉是挖空心思去想出来的。
今天听了李镇西老师的第一次写作课,让我豁然开朗:从写自己的生活开始。
原来觉得都放假在家,孩子们也不在跟前,怎么写呢?今天陈凯煊同学的日记让我眼前一亮,孩子就在我的眼前(手机交流上课),教育每天都在发生,怎么能无事可写呢?
陈凯煊是上学期从其他学堂转过来的学生,虽然已经九岁了,但由于以前是纯读经,他的识字量很少,有些已经会背的书,上面的字都不认识。没有其他办法,我只能从认字开始教他。
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挺强,学习东西也很快,就是不踏实,自己管不住自己,喜欢在手里摆弄个小东西。有时还特别爱生气,总之,上学期我没少在他身上下功夫,但他的进步也不大。有一段时间,我都有点灰心了。
但这次放假,由于武汉疫情的原因。同学们也只能在家里待着。他们的学习也有家长在负责监督。凯煊这个孩子比较喜欢表扬,他的妈妈又是特别会表扬人的那种。在家学习这段时间他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妈妈有时会给她拍一些学习的视频。我总会在下面适时的点评和鼓励一番。孩子的学习劲头就更大啦!
前几天看到我们班另一个孩子在学写日记。他看到我对那个孩子的表扬。然后晚上就和妈妈商量,她也要学着写日记。于是就有了平生的第一篇日记。虽然字体写的歪歪扭扭,但是意思还是很明显的,就是他也想学着其他同学有进步。我给他的点评是“见人善即思齐”。他很高兴。第二天他签到的时间特别早,然后下午学习完成以后告诉我晚上会在家里写日记,我就给他说我会等着看他的日记。晚上八点多他就发过来了他的日记,并录了一段音频告诉我他写日记的过程。随后的三天,他每天都会在晚上八点多发过来他写的日记。每天我都会给他一段儿点评。今天他写的更长啦!而且字体也写的公正了很多。写的还特别有意义。日记写的是和他的爸爸讨论人生的意义。他写到生命的意义有三点。第一是身体要健康,第二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三点是要有情怀,还举例说今年的武汉疫情中有很多的白衣天使为了救助病人自动进入重度污染区。我们要向白衣天使学习。
我在今天给他的点评中特别写明【陈凯轩日记点评第四天】。我想因为写上这个天数,那么她就会知道明天是第五天,然后第六天,一直往前走,它就会有每一天都不想再有间断。这样会激励他一天一天的写下去,如果一个孩子从这个时候都开始坚持写日记,写到十几岁的时候,那么他的写作水平肯定会与众不同,就像今天李镇西老师讲的《教育与写作》一样。是这个孩子的坚持写日记给了我灵感,让我发现了我的写作中其实也有很多的素材可写,只是以前自己没有发现没有挖掘出来罢啦!
看到孩子的日记,我其实是很惭愧的。孩子的日记并没有像其他的孩子写的那种流水账,他每天都有他的主题,都有要表达的思想。
以前我真的为陈凯煊有点儿发愁,有的时候很苦恼,不知道怎么让他更快的进步。但是今天听了老师的课以后,内心有了一点窃喜。这样的孩子不正是送给我了一个科研的对象吗?如果我每天进行对他观察记录思考,不就是老师所说的写作素材吗?在记录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去思考,总会能想出解决的办法。这不就是老师今天讲课的精髓所在嘛。
我忽然又想起来,前几天她自己手工制作了一面红旗,并在家里学着天安门升旗手的样子,在自己的家里升国旗。他能有这样的想法,就说明孩子的心中是有对祖国的这种概念和情怀的。这不正是孩子的过人之处吗?原来自己怎么就没有发现呐?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自己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看法呢?有的人看到的是激动和惊喜,而有的人看到的是黑暗和不足。更有一些人什么都没有看到。这不正是自己以前的状态吗?为什么什么都没有看到,那是因为自己的心是冷的,并没有把自己全部的真心献给孩子,献给教育,献给生活。王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件事物虽然在那里,但是你的心不在那里,他对于你来说跟不存在是一样的。
从今天开始一定要把每个孩子的每天的情况认真的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每天都要把眼光放在孩子们的身上,看他们的喜怒哀乐,听他们的故事。在与他们的玩耍交流中了解他们的内心。这些不正都是自己的写作素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