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听过一个笑话,大抵意思说在北京随便遇见一个人都是大官的。嗯,果真如此。这次我们在一个小巷子(后得知那里是语言大学)里问怎么去清华附近的一个地址,一老先生从黑暗里走到灯光下,问你们去哪里做什么?我家就在那,我带你们去。一路跟随,寒暄之余问,先生是做什么的?老先生淡淡的说自己是教书的,以前大学毕业就留北京教书至今。再问先生教什么,老先生依然淡淡的说:“清华大学教物理的。”
坐在清华的终身学习实验室里听哈佛教授的课,对于我这个学渣来说,也算得是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教授很随和,介绍了一下哈佛的零点项目,说是有51年的历史了,简单说就是一个老头带两个年轻人做研究,然后,两个年轻人变成了老头继续带人研究,坚持到现在,该项目依然叫零点项目,因为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对自己的研究所知甚少。期许未来可以改名为1点项目或者2点项目......
我笑了,因为我觉得教授很幽默。大家也笑了,我想,大家也是因为觉得教授幽默吧。毕竟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一些爆炸式的信息,时刻都有专家或大牛像冒泡似的冒出来,宣告天下,关于人类或者全宇宙的什么大小事给他解决了。一上来就说自己所知甚少的人,也有,但,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其中还包含一部分真的是真话。
教授说完零点项目的历史,然后说他此次要分享的问题就两个,请看PPT。
然后,他说这两个问题请大家跟自己的邻座讨论一下吧。所有在座的人尴尬了一到两秒,我也感到很尴尬,因为我很羞涩,撇了邻座两眼后,我还是完美的避开了她回应的眼神。但是,我一抬头,发现已经有人热烈的讨论起来了,嗯,中间坐两个一个老外,会流利的说中文。
当时,我很为自己的羞涩感到羞愧。但,从分享会回来到现在,我更羞愧的是我自己无法克服的思维习惯,我的第一直觉始终是在找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我到现在都没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自己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我想,这也正是教授需要大家讨论的缘故吧。交流碰撞或许可以让人开启自己的思考之门。正因为如此,我想,后面的PPT我还是不放出来了吧。没有答案,如果你感到好奇,建议你找人讨论讨论。如果你想偷懒,也可以关注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的公众号,看官宣吧。
零点项目介绍完毕后,教授引荐了自己的同事,哈佛的穿着平底鞋的女教授继续给我们分享具体的研究案例。女教授从事的研究项目在南非,一到二年级的数学项目。简单说一下就是如何一边玩边一边解决数学应用题(我瞎翻译的,原文是word problem)。
女教授的分享简单讲就是几个小故事,但是,很抓人。首先PPT很美。绚丽多彩的乐高作为背景画面,陪衬着简洁的标题文字,视觉冲击力强,且与糖果色强关联,把人的情感一下子就搅和进去了,暖暖的甜甜的又是可爱有趣的。
瞧,这个娃画小棍又数手指头的,那可爱劲是不是已经腻到你心里去了?
请注意,上面三张PPT请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阅读,如果你想搞明白他在做什么的话。他在做什么呢?哦。他在做题目,对吗?不对!!!请注意,这就是这个项目的关键之处。不能跟孩子说做题目,因为题目对应着答案。。。。。。玩的教学法,怎么可以有正确答案呢?你得告诉孩子们,现在有个问题需要跟他探讨。比如:KAYDEN这个娃有24块糖。他乐于分享,给了BUSI这个丫头(也许不是丫头)18块糖。接下来会怎样?
会怎么样?说啥的孩子都有。比如,说糖被BUSI吃了,我想也是可以的。当然,大的背景也是要交代的,这是关于数学的课。所以,大部分娃都还是没跑题的。有人用减法,有人用加法。因为他们都遇到了4-8不够减的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老师也不管,于是,这些娃用手指头画小棍,想尽了各种办法,“发明”了从十位借数法,并为此感到无比的愉悦或自豪。
这是一个很可爱且有趣的小故事。但是,却让我无法一笑了之。也许,我,或者我们给予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我,尽管从思想上早已经认识到,需要给孩子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还是缺乏等待的耐心的,忍不住要帮助他们。更要命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会不自觉得把开放的问题描述成有对错的答案的题目。
这是上午的分享,下午的分享更精彩。后续我会不会分享,我也不知道。我知道,我现在很想问自己一个问题:听完了分享会,在学习过程中,我和我的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