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哲学的首要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总是被人混淆不清,导致学习哲学总是处于云山雾罩之中,很多人更是趁机浑水摸鱼,阐述问题不清不楚,甚至把哲学当做科学,或把科学歪曲成哲学。
导致一般人很难入门,想学习却不得其法。
要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我们首先得承认一点:
就是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处于想象与真实这样的一个双重世界之中。
在想象中的世界,基本存在单位是「概念」
在真实中的世界,基本存在单位是「物质」
概念与物质的关系就是,前者是后者的抽象表达。明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哲学和科学进行区分了。
科学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陈述真实世界中一切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关系,因此科学可证伪,很显然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就在那里,而且精确又稳定,描述的对不对做个试验观测一下就知道了。
哲学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判断想象中的概念是否与现实中的物质符合,所以哲学无法证伪,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的概念世界,全世界的人却共有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这种符合,也就是一种判断,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因而老是出现「白马非马」的问题。
由此,我们就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区分。
通过这种区分,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哲学与科学的两个结论:
1.科学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学开始的地方。
2.如果科学可以完整陈诉世界,那么哲学的尽头就是科学。
第一个好理解,第二个我稍微做一下解释:因为「哲学的尽头是宗教」这句话流传盛广,这完全是半吊子小学生哲学长期混淆大众导致的。科学是「陈诉」事实,哲学却是「判断」。
当事实呈现的时候,判断就没有必要了。
一个棍子从手中放下,在放下的那一刻,倒向哪一边是必然的,之所以要人做一个判断,只是因为你没有科学的搜集数据然后利用公式计算。所以不得不做一个判断,不然这个棍子倒向哪边是根本不需要你做一个判断的。
哲学作为一种「判断」,它天生就是面对未知的,因为不知道,所以才要下判断,如果知道了,就不需要判断了。
而科学不是,科学是必然,精确,科学是知道,所以科学只「陈诉」不「判断」。
科学所在的地方,哲学就消失了。
通过以上清晰而又明确的区分,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无论你怎么「白马非马」,判断总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所以虽然它无法证伪,但是这里面一定有规律,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面对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判断总是准确的,而有的人判断总是错误的。或者说有些人总是能在一定的概率上能做出更多的正确判断,而有些人却总是判断错误。
所以,哲学实际上就是关于「判断」的学问,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抽象判断之总和,它不仅仅要做到能对局部的问题进行判断,还要要能对整体的问题进行判断。
因此,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就是关于某种哲学思想体系,也就是把世界上的物质抽象成概念以后进行重组,指明什么是什么,掌握这种思想体系以后,不仅能帮我们认识普遍的事物,还要能帮我们认识特殊的事物,对于这样的一些思想体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
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很多哲学由于抽象的太狠,比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比如周易的各种卦象之类的,这样的哲学可以解释普遍的事物,却很难解释特殊的事物,一切只能靠悟。有些人就是喜欢搞抽象的概念,抽的越狠越好,因为这样他就掌握了最终解释权,怎么说都是对的,现实中这样的大忽悠我们见得非常之多,专门抽象出一些概念包装成所谓某种规律法则贩卖给你,让你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当时听的时候由于他列举了某些例子让你强化了这些概念规律法则,因此醍醐灌顶感觉恍然大悟。然而真正到了现实中,面对真实的物质世界的时候,却发现无所适从。
所以这样的哲学,绝对不是学习哲学的首要选择。当然不能说这其中没有智慧,只是对于入门者不太友好罢了,而且容易让人脱离实际,沉湎于想像中的世界,因为你很难拿这样太过抽象的概念去与真实世界的物质相符合。
更何况物质与物质之间有多少关系规律,概念与概念之间就会抽象出多少关系规律,这些复杂的理论,知识,你如何确证,如何拿去准确的符合?如何做判断?你符合不了,就无法下判断,更有可能是判断错误而导致陷入困境。实际上这样的哲学很多,西方特别多我就不提名字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飘忽不定的概念充斥卷轶,有时候,甚至会一不小心进入宗教的层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古典朴素哲学好太多了。
这里也必须要说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明晰了以上的概念,就能明白,所谓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学科,一定也会谬误丛生,除非明确的区分了里面关于物质世界的部分和想象世界的部分,不然就非常容易掉入大坑之中。不过,这世界上也没有哪一种哲学,哪一种判断的规律能够指导你进行每一项判断。因为只有科学的准确「陈诉」才是正确的。所以妄图在哲学中寻找例如明天买什么彩票这种问题的人读到此处可以直接离开了。
但无论如何,就像前文所讲的那样,哲学既然是一种判断,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又因为总有存在判断极为准确的人,因此这里面一定有某种真正的规律,在那篇我已经删除的文章中,我明确的说明了,哲学就是一种「算法」,是人类的算法,因为算法就是判断。大自然需要算法吗?不需要。如果有上帝存在,上帝肯定是不会思考的,因为上帝无需判断。
这几天讨论火热的ALphaGo Zero ,因为它的自我学习,就是通过算法加规则。规则告诉它围棋如何玩,算法告诉它如何判断落子。只不过它的胜率,已经接近「陈诉」了。所以「判断」对它来说消失了,所有的人类的围棋理论对它来说毫无意义,它跟你下棋是不存在「判断」的,因为它的每一步都是对的。
这就是我的哲学第一课,而我将揭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真正的哲学,一个真正有助于人们进行「判断」的「算法」。在我将要介绍的哲学当中,我会严格明确知识之间的界限,什么是人脑想象世界中的概念,而什么又是客观真实世界中的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
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是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又,物质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等基本的,普遍的,本来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知道的哲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帮助你从最普遍最底层理解世界的有力武器。
最后,虽然我已经明确指出了哲学不可证伪性,同时也指出了并不能因为不可证伪就意味着里面没有真理没有规律。所以某种程度上,要不要学习或者说要不要相信这种我认为的真正的哲学,完全取决于你的判断,而你的判断,却又是基于我的判断。
我将公布我的微信号,这微信号是我自己的,由于我是做教育工作的,本身微信里就有4000多名学生,而微信人数又有5000人的限制,能加的人并不多。
因此有三个要求:
1.确实是对哲学感兴趣。
2.相信我对所谓真正哲学的判
哲学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判断想象中的概念是否与现实中的物质符合,所以哲学无法证伪,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的概念世界,全世界的人却共有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这种符合,也就是一种判断,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因而老是出现「白马非马」的问题
文章是这么解释的,哲学是一种判断,可是怎么判断哲学是一种判断的呢?判断需要什么呢?是先有判断还是先有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型呢?是有了思维模式才有了判断呢?还是有了判断而有了思维模式呢?这很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题。因为判断即可以作为因,也可以作为果,更可以作为过程,能够构成一个事物有多种身份的原因就是你看待的角度不一样。这就造成了都知道哲学是干什么用的,但是却都不知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切的源头,它解释一切是什么。但是唯独解释不了自己。就如同“道”可以阐述一切,但是你就没法给“道”一个定义。
这就很像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是人为定义最短的时间,普朗克长度是人为定义最短的长度,通过这个时间可以测量时间,这个长度可以定位长度,这就是源头。
哲学是源头,一切思考的源头,一切认知的源头,也是一切判断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