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小桥流水间摇动的橹声,时光是白墙黑瓦上移动的日影,时光是在江南一起虚度的那些日子。
走了十多年,写了四年多,我终于完成了这本《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日前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正式开启销售。
内容
输入标题
这是一本细品江南的旅行随笔。
时光是小桥流水间摇动的橹声,时光是白墙黑瓦上移动的日影,时光是在江南一起虚度的那些日子。
从小玩到大,去过很多地方,但总割舍不了“江南”二字在我心中的分量。这些年来自己足迹遍布广义上的江南大地,慢慢走,慢慢写,将看见的锦绣风光收入行囊,又落到笔下,从时光里打捞起二十八个古镇古村的前世今生。希望伴着一杯新茶,一碗陈酿,让我把它们的故事,讲给你听。
这本书没有序言,没有后记,所有要说的话都在对那些古老村镇的品读之中。
封面草絮纸,内页胶版纸,彩印,线装,配以建筑师李国光老师的30幅建筑手绘图,多位摄影家的80余幅摄影作品,相信拿在手上的质感不会让你失望。
节选
输入标题
当第一抹天光从窗户透进来时,我爬了起来,想看看宏村的一天是如何开始的。
站在月沼的东岸,看见的对岸全是徽州的老墙,原本的白色已有不少剥落,染上深深浅浅的痕迹,反而有了沧桑里的温和。稍矮的正面墙下有拱形的小门,而山墙上都冠以层层迭落的马头,彼此牵连,彼此掩映,没有谁张牙舞爪。当一面墙稍微低下去的时候,就有远处出露的山影补上。月沼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房子和山峰的投影,被鹅掌轻轻拨动,一层层,左摇右摆荡出韵律感,让人不禁伸出手指,也跟着在空中上下滑动。
然后,有一种柔情在萌生,背后的温度渐渐升高,天色亮起来,阳光越过我,开始印在那些墙的顶端,接着顺着墙面一点点往下爬,像是给老房子上了一层釉。
这时水里也有了金光,落进黑白的房影,在似融未融之间,像还没干的油画。有早起的村妇摆出一筛箩的萝卜干,架在水边的石栏上晒,那是我熟悉的记忆,小时候每天早上吃泡饭,一定要搁些咸菜才有味,有时候是酱黄瓜或腌生姜,但腌萝卜才有味。池边也有人开始捶洗衣服,一啪一啪的声响,惊得附近浮水的白鹅拍打起翅膀。
宏村开始醒来。
——《宏村:水墨柔情》
五开间的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由14根一米多粗的银杏木立柱撑起,高达十米,明间用了减柱造的做法,进一步扩大了厅内空间,又用大小21根冬瓜梁连接,斗拱、雀替、驼峰等构件上都使用了镂雕技法,显得异彩纷呈,但这还不算出奇,
真正让人叫绝的是享堂三面的隔扇门裙板上都有精湛的浅浮雕,上首的22扇是以鹿为主题的所谓《百鹿图》,每一块隔扇上都有一只、两只或多只鹿,有的在悠闲散步,有的在低首饮水,有的口衔灵芝,有的则好像是其乐融融的一家子,可谓千姿百态,而又都衬以松柏草木。众所周知“鹿”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禄”的象征,无疑反映出龙川胡氏对家族里代代都能有人博功名、入仕途的期望。
而我更喜欢两厢这二十幅荷花图,刀法流畅而细腻,每一朵荷花,每一枚莲蓬,每一片荷叶都不尽相同,准确捕捉了不同的季节里的情态,比如荷花有含苞、初放、盛开、凋零各种模样,还有并蒂莲,而叶子也有舒展、卷曲和低垂之分,在花和叶之间,有鸳鸯戏水、游鱼摆尾、虾儿追逐等各种情节,富于自然情趣,让人很难想到在这小县远乡竟有如此风流潇洒的佳作。更有意思的是,每一幅图案的设置都有讲究,也都取了谐音的吉祥意义,比如荷花与螃蟹的搭配,说的是“和谐”,与对虾构成了“和顺”,而与一对青蛙则组成“和鸣”,合族兴旺的追求不言而喻。
——《龙川:江南第一祠》
我是惦记清旷轩前的那十余株桂树,所以执意要去雄村的。
清旷轩在曹家的竹山书院,竹山书院靠着桃花坝,桃花坝下的流水环绕着曹氏聚居的雄村。
那个村子原来叫洪村,元末战乱时有曹姓举聚迁入,取东汉《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这句话,改名雄村。
出歙县西门沿着练江而行,左手是山岭,右手是清流。三月,正是徽州山水姿态萌发的时节。也就半小时的路程,在转过练江汇入新安江的河口后不久,就望见
一座牌坊立在村口,便知雄村到了。
——《雄村:大族远去的背影》
书影
荐语
输入标题
★对我这样的北方人来说,江南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大都存在于诗歌与想象里,而不是实际的地名,那是文人、诗书的家乡。按照这本江南才子的书上指引,我们游览江南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地方,寻思江南为何能给我们这些异乡人以归属感。
——苗炜(著名媒体人、作家、《新知》主编)
★作为徽州人,我必须推荐耿簌的新书《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事实上,在我看来,地处江南的徽州,没有一寸光阴舍得你去虚度。早在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就留下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叹,青山绿水环绕着黛瓦白墙,长街小巷里的寻常人家,依然保有祖辈的风雅,听得见不绝于耳的稚子书声,足以构成现代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徽商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耿簌的新书里有不少描摹徽州的文字,值得慢慢品味。
——张哲,【漫游家】出品人
★耿朔与我在北大读书时因为都爱旅行而相识,毕业后他又成了我任职杂志的撰稿人。在图片刷屏的时代,他喜欢发大段文字记录旅途中所见所感,持之经年,不忘初心,用笔铺就一条条乡间小路,等待着愿意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踏路去往热门游记中没有的桃花源。
——李响(《国家人文历史》主笔)
★耿朔是本刊《行走》栏目的资深作者。从本书能够感觉到,耿朔从小耳濡目染的那种特有的江南文化,已融入血液里,再加上考古学博士的专业背景,让他的文字信息量大,内涵丰富,人文气质浓厚。
——陈晓萍(《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主编)
★在我的印象中,博士的文章一向无趣,耿朔的作品却是例外。原本沉闷的历史,能被他写出小舟流水的清幽曼妙。开阔与疏朗中,往事越过尘埃而来。
——洛艺嘉(作家、旅行家)
★江南别后,还望江南,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我读到皖南同乡耿朔的江南行思,是他往西域稽古的路上。这些江南人暂别江南后沉淀下的文字,是“还望江南”,是江山风月,也是谢朓与李白的传统。
——唐克扬(建筑设计师,著名策展人)
★不同于一般的旅行,耿朔的每一次行走多了几分田野调查的意味,这基于他考古学和美术史的研究背景,总是能在字里行间带你亲历历史,在过去和现实中穿越。在这本书里,精彩的建筑手绘和摄影作品,又成为优美文字的绝好注脚。
——王牧(著名人文地理摄影师)
耿朔
考古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漫游家,热爱背包旅行和人文写作,长期为《中国新闻周刊》、《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世界遗产》、《新知》、《中国国家旅游》、《航空画报》、《穿越Across》等多家媒体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