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经济学购买想法。
1、昨天做的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有发生习惯性防御吗?(工作及生活中) 有。
昨天发现“得到”上有一个新的课程---《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立即有想购买的冲动了。但在昨天并没有实际购买(原因是之前蓝牙耳机反思后的一个复利效果:向购买时延迟一天再决定)。
今天分析购买冲动的源头:
课程吸引力之一----经济学:
之前个人对经济学并不感兴趣,真正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是听了《逻辑思维》介绍了《魔鬼经济学》的作品,了解了经济学不只是经济学家学习利用的,其实是与每个百姓的生活有着时时刻刻、千丝万缕的关联。罗胖介绍了经济学能解决到不少生活上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领域,用经济学原来反而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如“如何识别恐怖分子”的例子。
因此,我就有了想买课程的冲动,想学习经济学,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然后利用经济学的原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课程吸引力之二-----薛兆丰
之前并没有对这位北大教授有任何了解,也不想进一步了解,但根据“得到”的平台进行推算,这位北大教授应该是现时经济学上比较有权威的人士,以前有一个理念是:“人是最好的书,读一本书不如直接读一个人”。
后来想了想,这个课程199一年,2月20日开始,一周有四篇课程,都是围绕一个经济学主题,简单计算一下:已周为单位,一年52周,一周一个知识点,平均一个经济学知识点3.8元-----每周给4元,让北大经济学教授给你讲课,其实很便宜,而且一讲是一年,还用人话给你说。你说买不买
真的印证了那句:现在想获得知识太容易了,下半场是知识深度的比拼,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知识的深度将会是提升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但说到知识的深度,这就是我犹豫买不买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因为深度需要不断的时间精力的投入。
我的习惯性防御及跳跃性假设:我的时间不够。
从去年10月开始,我的确改变了很多,对时间的管理的确有了进步,但总是有一个概念在我脑海里---我的时间不够用,这也是我对这个课程有延迟购买的阻碍之一。
我的时间真不够吗?如何去计算我的时间?如何去证实我的时间是真的不够?---这是我明天需要反思的内容。
综上所总结,我会买这个课程,以后的心理学课程也会买。课程买了,下一部是时间的优化及分配,我的时间管理还是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
就像《好好学习》中提出,我认为有用的临界知识能在经济学及心理学的底层中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