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恕》中讲过了“曾子养曾皙”的故事: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从这段话中,更深刻的理解了以前只会念念有词的一句空话: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朱子的读书法有六大要点,其中一条就是“切己体察”,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与行为。今天又想起上面那段话,也是因为前两天发生的一些事情。
段哥上周又在南阳做项目了,想着离家里近,又是快过年了,就去看看我父母。在小林镇转车的时候,买了20斤牛肉。我一听就觉得很生气,多半是替母亲生气,因为我知道她肯定会说的。我想着先告诉她一声,打个“预防针”,果不其然,连着我也被好生说了一通。
去看望老人家,拎点东西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要把握个度。这正是体贴父母心意的时候,虽然说现在经济条件比早些年好过了许多,但是他们已经习惯并自得于自己的生活了,在他们眼里,这就成了浪费了。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他们,只能怪我们自己不贴心,做得不合父母的心意。
其实说到曾子之孝,更多的人想到的可能是《二十四孝》了,或者学识渊博的人会想到《大戴礼记》中专门为曾子记载的《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篇目。但是像我这样二十多年未曾读过什么书的人,对于《二十四孝》还真是不熟悉,《礼记》都没有读完,何况是《大戴礼记》。
第一次听曾子的故事,应该是老师讲的《孔子家语》中的故事: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
多么可爱的曾参,本来自己以为做的很好,既让父亲出了气,还回屋抚琴让父亲知道自己没有受伤,宽慰父亲。然而夫子听说以后不但没表扬,反而很生气,还告诉门弟子们不让他进门。可怜曾参只好托其他人去问夫子,才知道“不能陷父母于不义”这个道理。就这样,“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成了后世所遵的规律了。
想起了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那些年我们挨过的打,直到今天才知道:都白挨了》,有网友回复没有白挨,给家长解气了。有时候家长出手打孩子,其实就是为了出气,也确实有打坏孩子的事情发生。作为孩子就得看看势头了,“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有的父母在气头上,下手没个轻重,就得需要孩子自己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