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是根据梁冬、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节目编辑而成的书籍。该谈话节目以轻松的氛围讨论财经生活与商业管理话题。后来两人还有《冬吴同学会》,非常适合通勤、运动时收听。
# 以下为非常主观的个人读书摘抄。
《高效率的无效果》
追求效果,而不是效率。现代科技进步只能增加效率,不能直接带来效果。
在商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的层次越高,越是对商业话题、企业管理中技巧层面的问题不敏感,越是要从历史、诗歌、哲学、宗教当中去汲取营养。
实际上,如果把一天所干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看看到底干了什么,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德鲁克说,真正做到卓有成效,要做到五个方面:第一,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第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重要的是作出了什么贡献,而不是做了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结果;第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而不去管那些短处的事情。德鲁克有一句名言,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教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第四,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就是“要事优先”;第五,必须要作出有效的决策。做事情时最终是要面临各种选择的,能否作出最有效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你是否卓有成效。
《养喜神,去杀机》
喜神牌跟不抱怨指环不一样,喜神牌是正向的激励,而那个指环是监督性的。你没事的时候看看这个牌子,就能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种喜气,这叫养喜神。
这跟现在常说的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类似。幸福的人们每天都提醒自己生活在阳光下面,保持和谐、快乐的心态。这不是片面地讲心法或精神胜利法,养喜神能够让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面对事物时能够看到正面的东西,看到可能性。
这里的“杀机”是一种广义的杀机,不是说要把谁杀了,而是指一种隐性的心理暴力,就是以自己的标准、需求和愿望去规范他人和环境。所以,当一个人开始指责、批判别人和环境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在显露杀机了。而且,抱怨、批判都是有成瘾特征的。当一个人开始抱怨的时候,他会发现可抱怨的事情越来越多,就从一种偶然的抱怨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抱怨。习惯成自然了。
始终保持积极正向的思考,这对于做人、做公司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每天看到的都是行业的机会、同事的优势和优点,他就懂得把握机会、获得同事的支持。如果他总是看到一个行业的风险、员工们的失败或错误,那么事业就会越做越小,越走越低。
《钝感力》
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先天或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转变成正面的东西。之所以有这种能力,有时是因为一个人特别有智慧,能够顺应和转变,有时是因为他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即使智商不高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不会被外界的眼神伤到。
评判综合意义上的高智商,标准很简单:第一,你过得快乐不快乐;第二,别人喜不喜欢你。
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有时过于敏感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尤其是在中国人的社会里,眼神都是能杀人的。很多国人也很聪明,会花很多时间来思考为什么别人要用那种眼神看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其实,这样做会浪费很多时间,耽误很多事情。
有些人越是受过很好教育、读很多书,就越容易陷入自我犹豫的过程,实际上有时只要去做就很好。
照通常的标准来看,这样的人应该很聪明,他比普通人想得更精、更细。他有很强的风险意识,总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到周密、如何去规避风险。
由于这个人长期如此,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结果他的理智天平永远朝着“可能不行”的那一方倾斜。而且,他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非常害怕事情没做好会有什么后果。
想得太多才是一个大问题。当无数个思绪在人的大脑里运行的时候,就会把真正要干的事情给忘了,或者说处于一种自我麻痹、自我挫败的状态中。
很多人读书的多少与他的行动力是成反比的。他们遇到事情时首先是想问题,想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当中肯定有很多不可能的东西。人一旦染上 “不可能病毒”,就会把一件特别小的事情放大得无限困难。
某些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决断能力差,面对各种可能的时候,常常议而不决,决而不断。有一句古话叫“可议事者不可图事”,就是说有一类人,你跟他一起商议一个事情的时候,他能提出奇思妙想,提出一大堆或肯定性或否定性的想法,貌似考虑得很完备。但是,这种人不能跟他一起创业,最后是要误事的。
二是事情定下来后执行力特别差,老是做不完。他们往往在做到一半时又发现这样不行,那样可能更好。其实不需要这样,因为大部分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变化,只要确立了大致的原则,大的方向是对的,绕一点、慢一点、拖一点、乱一点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往前走。
执行力强的人关注事情怎么样,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怎么样。反过来,执行力差的人更常想到的是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自己是怎么看自己的,导致内心有无数个“我”在那儿打架,精力全花在内耗上了。
读书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衡量,读书多了很可能并不是一个优势。在大家都能读到书的年代,如果你既能读书,又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知道走出去,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那最终也可能比别人优秀一大步。
《心理的留级生》
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自律教育。一定要懂得先付出后享受,把该做的事情做完,把困难的事情放在前面做,而不是把简单、容易做、能够很快享乐的事情放在前头。
自律有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推迟满足感。患拖延症的人往往先把能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做了,不喜欢、不好做的事儿就放着,似乎事情放在那里就会自动解决。但实际上,他一直在那儿犹豫、害怕或发愁,磨磨蹭蹭的,既没有做成事情,自己也一直处于焦虑之中。如果遇到困难他会产生兴奋感,就绝对不会再拖延了。如果把遇到问题比做挑战,他就像喜欢挑战的人,没挑战他觉得难受。他的神经逐渐会对做困难的事情、接受挑战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兴奋反应。
第二个原则是承担责任。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一遇到问题就非常自责,把所有的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怪自己不好,是自己拖累了别人,连累了大家,表面上看来他是在承担责任,其实他是想推卸责任。他的话里面隐含的意思是,我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基因的问题,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他已经习惯于把问题推向一个看起来比较客观的我,而不是主观的那个现在正在说话的我。一切问题都是因为我这个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们就别怪我了。
第三个原则——尊重事实。不能一直推卸责任……最典型的心理习惯是恨人有、笑人无。
最后一个原则叫保持平衡。说起来比较抽象,其实就是要保持一种柔性。如何面对一个让自己感觉明显不公平的境遇,很能反映出自己的心智水平,考验自己有没有平衡力。
只有做到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这四点,才是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过能做到这些,还不能叫优秀,只能叫心智成熟了,不再犯那些小孩子爱犯的错误了。
最好的是有头脑且高兴的人,不论是遇到困难的事情、挑战性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他们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定位的误区》
在做初步商业模式分析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一旦定位精准、成功定位了,就成功一大半了;……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一上来就要给自己定位,似乎定位一准确,这一辈子就靠谱了。
定在那里了,反而放弃了很多机会。所以说“定中无定”,就是在定中有不确定性,如果没有意识到在确定当中的大量不确定性的话,最后可能会很失望。
就算你早早为自己定了位,但是那时你还很年轻,经验和见识都还不足,因此定位也不一定合适。
有些人写文章,先要把提纲写得非常完整,然后再来填文章,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 因为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的思路是带有超文本特点的,从某一个起点出发,不断发散思维,最后达到最佳的状态。
只是你临门一脚跟别人临门一脚水平的差别,而不是球定位在哪儿的差别。做人要有本事,就是自身的资源和禀赋,这跟定位没有关系。定位再好,如果没有本事,在这个定位上也做不出好东西来。
对于年轻人来说,40岁以前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说要发现一个什么机会,机会主义思想是害人的。我越来越相信,上苍给你一个东西,是让你用它来长本事的,是来锻炼你的。当你有这种心法的时候,你会发现工作中的那些艰难还真是上天给你的恩赐。你能这样来理解,你自己内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和痛苦,也真的能从逆境中获得你本来可能会丢失的东西。你会懂得包容,学会随机应变,学会在失败中学习,学会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佛语云“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就是说定位或者在哪个位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身上有什么业、有什么本事。人在专注地做事的时候,无形当中就会有某些东西汇入内在之中,这就是本。本小的时候,给你干大事的机会你也干不好。
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要问一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可能比自己做得更好?换句话说,那个人和现在的你之间的差距,就是你努力和改正的空间,努力做到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这就叫精进。 ## 借用吕坤的《呻吟语》:身有定业,日有定务,暮则省白昼之所行,朝则计今日之所事,念兹在兹,不肯一事苟且,不肯一时放过,庶心有著落,不得他适,而德业日有长进矣。
《寻找定见》
定位和定见都有“定”字,是两种不同的定:一种是外在位置上的定,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或者被放在什么位置;另一种定是内在的定,就是佛学讲的“戒、定、慧”的“定”。定见就是去除游离状态、漂浮状态、随波逐流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定静。定位是我要在哪里,定见是我不做什么,因为定见来自于戒。## 借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在确定战略定位时有个术语叫系统性放弃,就是制定任何一个战略,表面上都是我要做什么、我要朝什么方向努力,实际上是我不做什么、不朝哪个方向努力。如果心里没有戒,实际上就是无所用心。
定不定与忙不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在每一秒钟里,你能否专注、认真、全神贯注地做好手上的这件事。只要能把眼前的这个事情认真地做好,你的心就会定。
看企业家说话、做事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入定的东西。有的人做得貌似很有规划、很有条理,但是我们会发现他的言语、心智里有一种隐约的、闪烁的、游离的、不定的东西。
他们身上有一种比同龄人更好的定力。当别人忽悠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反驳,但他们会保持自己内心的节奏,就是具有一种富有弹性的坚定。
用通俗的话讲,定见就是不要一惊一乍,不是自己成为外在环境简单的应声虫,外在环境有一点变化,就马上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语言上表现出来。有定见的人的表现是: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
四个约定非常简单,第一是不轻易评论他人,第二是不受他人影响,第三是不妄自揣度他人,第四是凡事尽力而为。…… 如果你不停地抱怨这条路,不停地去关注与开车无关的问题,实际上你的注意力和心智就大量地、无用地消耗了。
事情发生了就让它发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只要记住自己要干什么。当你确定周围的状况你无法改变时,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被外物所牵引,不至于让大脑全部被这些东西给塞满了。
要形成定见,就必须戒除这样的习惯,就是看到事情时不去评论,不光嘴上不评论,心里也不评论。每当你要评论别人的时候,就马上给自己亮起红灯,不要评论。从此你就是一个相对比较沉静的人,至少是外表上看比较沉静。
戒掉了轻易评论别人的毛病,实际上就是纠正了最困扰心智平静的一个坏习惯。而后面的三个约定就进入了“定”和“慧”。第二个约定是“不受他人影响”,其实就是由戒入定了。一旦你养成了不评论他人的习惯,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跟你无关,占用你大脑计算资源的东西一下子就少了很多。
一个人在评论他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评论自己。一般对别人刻薄的人,实际上对自己也比较刻薄。……戒掉了轻易评论别人的习惯,就能逐渐达到不受他人影响,不被他人的目光、期待和评价所操纵了。不受他人影响,于是就达到了定的状态。
揣度他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设限、自我束缚的过程,所以第三个约定就是“不要揣度他人”,这也是达到定见的必由之路。第四个约定叫“凡事尽力而为”,这就更好理解了。就像稻盛和夫所说的,即使是耕田种地,也能耕出成果,耕出气度。再简单的事情,如果能做到精准、漂亮,仍然能够流芳百世。
《从内心微笑》
“与人为善,与物为春”说的就是这种东西,就是说人的内心里要有暖洋洋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可以温暖到消融周围的人。
幸福是一种软实力。真正的幸福是一个人具有由内而外的幸福感。
为什么年长了就很容易感动?因为人是识大量就大,见识越广,心量就越广,内心就越来越宽厚、越来越敏感。
之所以不敏感,是因为他没有怀着一颗包容他人之心,是怀着相克之心而不是相生之心去感受他人。如何能看出一个人的气量和包容?当他被冒犯、当别人想让他不痛快的时候,他非但不会生气,反而有一种更大的力量和更大的胸怀,他看到的不是那个人的可恶,反而看到的是可怜,并且由衷地起了同情和怜悯之心。
从内心微笑,宋人辛弃疾有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状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只有内心温暖了,你才能感知到青山妩媚的美景。
《非典型性雄辩症》
有的人很容易就一惊一乍的,是因为心量太小。视野太小的时候,就埋头于每一场战役了。
有时候一个人的嘴特别碎,或者他的视野特别碎,他在每一件事上都能看出毛病,他就会不断去纠正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看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后的东西,只看眼前的这一秒钟。
人要想具有某种智慧,就要有相应的视野,或者说是有相应的愿景。愿景和愿望不一样,愿望是一个具体的、结果性的东西,愿景是一个清晰的场景,是可以作为考虑事情和采取行动的背景用的。
路径依赖和心智模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惯性,只是因为人们习惯了它们。如果跳出来看,你会发现那其实是很荒唐的。
《用心体验世界》
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哪个奇怪的地方,而在于帮助人们从日常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去体验一种全新的境界。旅游终究是要回家的,所以在旅游中还能得到一些体悟,并能点化日常生活,那是最好的。另外,读书也是一种旅游,听音乐也是一种旅游,它们都是灵魂的旅游。
在现代商品社会中,人类的每一个感官都被充分开发了,唯恐没有利用到。……偶尔把一些感觉的渠道关闭后,反而能够“看见”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能够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冬吴相对论》里,吴伯凡有提到他时不时“听”电影、而不去看画面。
孟子曾经说过要养浩然之气、要存夜气,什么是夜气呢?它跟昼气不一样,它更单一、更封闭、可能性更少,但在这种更单一的状态下会产生非常丰富的东西,处于更封闭的情境下会有更开放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像睡足了醒来,周围又特别安静时大脑的一种状态,可以用“清明”两个字来形容。 ## 至今都很喜欢《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第一个收获就是从未有过的谦卑感,平时再狂躁的人,到那儿旅游一次之后,都会变得低调了。谦卑是一切幸福的开始,这个收获还是非常大的。
只有经历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才懂得珍惜。乔布斯曾经说过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首先就要保持一种饥饿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很多有志青年都梦想家里可以有很多很多藏书。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书可能就没有那种饥饿感了,对很多事情不再那么“饥饿”了,但恰恰这一点是致命的。## 想起作家沧月以前想看《五代史》,要去叔叔家专门借。现在网络上随便看,估计也没什么人浏览过。又是吴伯凡引用的那句话: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
据说马云曾经说:“我的模式别人可以模仿,但我受的磨难和我当初的那种激情,别人是没法模仿的,而这正是我能够把这个事业做起来,而别人做不起来的原因。”不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磨难,所以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我们要根据自己对什么“饥饿”,把它变成一个积极正向的东西。当初启发罗蒙诺索夫的,不过是一本给小孩子看的初级读物。但就是这本书,催生了一个俄国文化的奠基人。其实原因不在于那本书,而在于他自己经历的磨难和拥有的激情、饥饿感以及谦卑的状态。
伟大的人物总是有很强的设身处地的能力,也就是能从当下的状态很快、很真切地切入到另外一种状态中去。为什么说经历是一笔财富呢?平常人迅速而设身处地地切换可能很难,伟人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跨度很大,所以他们的格局就会很大。
《信念的力量》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曾经对他哥说:“这些年来,我学会了两个字叫‘我信’,而你还是那三个字叫‘我不信’。”而且,这个“信”不是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喊“我要成功”,它要表现在行动当中,还更有连贯性,它一直都在积累。没有信、信不足的人的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就像山溪水一样,易涨易退。
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变得越来越浅薄,聪明的人显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只有坚持的傻子,反而有一种超乎智商、克敌制胜的能力。
《解题和解风情》
坚持某种始终不变的东西,可以称之为事业的理念或事业的愿景。始终存此正念,与此不相关的事情一概不做,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人们在人生的早期觉得自己还小,将来的可塑性还很大,于是就马虎了,对眼前该怎么做、该怎么想不讲究了,最后会发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人生的早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本人,都应该注意守护好心田,因为这决定着我们未来的命运。
在接受各种教育的时候,我们要明白社会需要我们做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模式化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应该有大量的个性化的知识,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如何获得个性化的知识呢?其实就是多看一些“闲书”,这些书会避免我们成为一个工具化、产品化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要做一个既会解题也会解风情的人,如果光是会解题但生活毫无趣味,那就会成为一个乏善可陈的人。
《官人、商人和情人》
有些人把自己人生中的某种遭遇归结为没有把握住某次机遇,但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到底会怎么样与他的内在机制有关系,而与外在的机遇没有太大的关系。
财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智力在理财方面的一种体现。…… 我们曾经讲过点“错”成金的道理,意思就是当你看到一个系统、一套规则体系的漏洞时,那就是机会所在。……企业家和非企业家、有创新精神的人和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在性格或处事方式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当别人抱怨的时候,企业家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能够从别人的抱怨中发现机会,而普通人只是抱怨,说说而已。
《中国平安国人财商指数报告(2011)》,说中国人的财商刚刚过及格线,并表现出高态度、缺知识和低行动三个特点。就是自己很想有点钱,很想提高自己的财商,但是知识缺乏,行动更少。行动是最重要的,《小狗钱钱》里就有一句话:“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72小时内去完成,至少是紧锣密鼓地开始,否则可能永远不会做这件事情。”
人们之间会说“保持联系”,但是如果三天之内没有联系的话,以后恐怕就不会再联系了。所以说,布置一项任务的时候,给的时间太长了会有问题,应该告诉别人,三天之内要做到什么程度,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执行力,就是因为没有设置最后期限。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就是这样,两个人在某一个场合见面,如果第二天就给别人打电话、发短信,就会给对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在时隔多日之后再联系,很可能就给别人一个印象:“他肯定是有什么事找我,这才跟我联系的。”
有一位搞哲学的黎明老先生,他认为人可以分为三种:官人、商人和情人。当然,有些人可能是两种心智模式混在一起的。
第一种人是官人,他们很能吃苦,很能受累,也没有多少钱,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都会指向一个东西——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对于一些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权威的事情,他们会立刻暴跳如雷。这种人很快会成为人群中的领袖,他们不在乎钱,但不能伤害了他们的权威性。就像猛兽划定自己的地盘一样,他们的权威绝对不容侵犯。当他们还小的时候,他们就善于组织,想出点子,组织大家去玩游戏,积极主动甚至超额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他们的特点是爱张罗,权威意识很强、地盘意识很强,党同伐异,罩着顺着自己的人,干掉逆着自己的人。
第二种人叫商人,他们总能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赚钱,用未来的钱来挣现在的钱,最高级的是用别人未来的钱来挣自己现在的钱。…… 商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他们总能把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表述得非常清楚。…… 商人有个特点,他们总能替别人考虑问题,因为他们知道生意要长期做下去,所以他们不那么讲面子,不那么讲自尊,他们看重的是可持续的交易。
商人的核心关键词是发现价值。发现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发现别人的需求,也就是发现别人的困难、解决别人的痛苦,发现别人还没有明说出来但是的确存在而且潜在要求非常大的需求;二是发现了价值后,还得看自己是否了解这件事,是否对这件事乐此不疲,也就是说发现的价值能否与自己的价值对接。
一般人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尴尬,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发现了某种价值,不仅特别熟悉,而且对它乐此不疲,这个价值也契合了社会的需求,那就有可能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东西来。第一种人是从无到有,他们能够整合各种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找到并满足别人的需求,从没有钱变成有钱。另一种人在有钱之后,能够把这些钱像滚雪球一样滚成更多的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成了第一种人之后,却很难成为第二种人。
第三种人叫情人,不是男女之情的那种情人,而是指作家、艺术家、文人以及公司里营销部门的员工。他们做事情主要是出于某种爱好、趣味和美学意味,推动他们前行的是他们强大的理想主义情怀,或者是某种美学意义的东西。
领导者讲的是义,他们希望大家信奉一种共同的愿景,遵守一种共同的游戏规则。如果有人破坏这些,他们的愤怒指数就会升高,官人就是这样。
而商人身上有一种契约精神,因为他们知道每讲一次游戏规则就会有信用的积累,未来做一些事情的话,成本也可以很低。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信用的建立也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一个商人之所以要讲信用,就是因为他不是做一单生意就完了,他要持续去做生意,常做常有。一锤子买卖不是做生意,偶尔发一点财,财也会很快就流失的。信誉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情人心智模式的本质是仁,仁就是同情感。孔子说“仁者,人也”,他指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情人对这个所谓真实自我的感受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自我价值。为了爱好、理想和某种信念,他们可以赴汤蹈火。这种人做情人会爱得轰轰烈烈,但是做生意可能会亏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们总是跟生意伙伴“谈恋爱”,容易陷入情感纠葛当中去。
其实,挣到钱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挣不到钱也没有什么好受伤的。我们只是想说,能不能挣到钱是一种心智模式,有没有权力、影响力或领导力是一种心智模式,能不能自我实现、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也是一种心智模式。官人、商人、情人对应的是三种人格,用这个划分来观照自己的话,我们就知道如果自身是一个性情中人,就不必非得追求去当官或是做生意,因为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会自问:干吗要委屈自己呢?
一个人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做起来最难的事情,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会用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切困难,因为他真心渴望事情能够做成。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老是想着赌一把,那往往不会有好结果。所以,要做成一件事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是真的匮乏,所以拥有很大的渴望;第二就是有梦想,以至于现实当中已经相当不错了,跟这个梦想相比,还是觉得匮乏。
《幸福的开关》
其实这些情绪都是我们自身的解读。要检测一个人的情绪,我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看他对哪一类的笑话感兴趣。有些人对语言类的笑话感兴趣,有的人对政治类的笑话感兴趣,有的人对有关性的笑话感兴趣。你会发现,他对某类笑话感兴趣,他的内心在琢磨这类事情上所累积的能量当量也是比较大的。
爱默生说过两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句话是:你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变得幸福,你幸福了,世界的祸害就少一分。第二句话是:如果一个人总是非常开心甚至经常开怀大笑,这个人一定不会太坏,怕就怕那种从来没有放纵开怀的人。
就是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内心练得温暖,对世界充满善意的宽容,我们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小的正向能量场。别人也喜欢跟我们在一起,因为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觉得快乐。
年轻的朋友,尤其是读过书、见过世面的人,往往会犯一种毛病,就是认为他所看到的东西就为他所独有。...... 事实上,经过了一些岁月的磨砺之后,我们慢慢会发现那些自己曾经认为很了不起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假象,那只是你看到了别人的东西,跟你没有半点关系。
《道歉是情感止损》
不会道歉的人无法直面自己的缺陷、缺憾和不足,始终要扛住那样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
最高级领导者是“第五级领导者”,概括起来就是:羞涩而无畏,谦卑而执着。他的特点就是遇到问题照镜子,发现自己的问题;遇到成绩看窗外,看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管理,其实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
千万要记住,30岁之前不要想能挣多少钱,不要跟老板、客户去计较,因为这个钱很少。”我问:“那该怎么办呢?”他回答说:“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了,就是让自己拥有一个能够挣到300万的心量和300万的德行。”我问:“那什么叫心量、什么是德行呢?”他说:“很简单,等到有一天有个人说一口气给你365万,你内心里觉得这当之无愧时,那就是有了心量和德行。钱不是挣出来的,而是有大施主给你的。”
坦白地说,现在有的年轻人会有一种心态,认为公司给2000块钱工资自己就要做2000块的事情。如果照这样算,他这辈子就只能挣2000块钱。但是,如果他的心态是“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去工作,我可以在工作当中学习,接触到很多人,并提高我的视野”,这可以说就是一个投资人的心态。30岁之前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有时间,每一天都可以去学习。这个时候,我们收获的就不是一份工资,而是工资以外更大的东西,比如视野、心量和智慧,还有人脉资源,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年轻人在30岁之前最重要的回报。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领导者、一个大度的人,他应该时常制造一种周围所有人都感觉亏欠他的氛围,而自己又不要有债主心态。##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道德经》
如果你跟老板、同事相处甚至是谈恋爱的时候都以契约精神来衡量,那么最后的结果是永远生活在一个冰冷的契约关系当中。“职业生涯”当中的“业”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企业、事业;这个“业”的内涵十分丰富,不要因为所谓的契约精神而形成巨大的障碍,阻碍了你未来发展的道路。
《我们都是吓大的》
是什么东西阻碍了他进一步把事情做下去呢?我后来发现,很可能是一些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恐惧,比如说被人拒绝的恐惧、不好意思的恐惧……诸如此类的原因。或者说是一种麻痹症,遇到事情以后习惯性地茫然,然后陷入焦虑状态而不作为。
最完美的人生应该是:童年的时候相对自由,有一个相对开放的、像在原野中生长一样的自由生活,能够闻到各种花草的味道,感知能力非常强。嗅觉、听觉、视觉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力,都不是以数字、信息和概念来衡量的。就像乐曲《在森林和原野上》一样,在这种氛围里,相对的安全感就会建立起来。童年时有跟世界的合宜感,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又会经历成人礼,这样的人就会非常健康。
如果销售员能有这样一种心态,可以勇敢地去打冷电话,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比较强悍。强悍不是说去把对方扳倒,以一种强势力量去打败别人,真正的强悍是敢于直面现实、别人和自己。在当下这一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实事求是,勇敢面对,这才是真正的强悍。
你可以拿一张纸,把最害怕发生的几件事写下来,然后逐条地去想如果真的发生了该怎么办。最后你会发现其实那些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结局不会那么糟糕。等你隔段时间再来看的话,甚至会觉得自己的恐惧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