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见过这么大的雾了。
凌晨因紧急事情外出,4点左右虽天黑,但空气中尚有清爽的感觉,雾尚未起身。5点多忙完出来,漫天的大雾已渐渐模糊了双眼。
初始尚有二三十米的可视距离,走着走着便只剩不到十米。目中所见只有一片模糊和遥遥的亮光。尤其走在无灯处,更有一种深陷魔幻梦境的感觉。突然间理解了为什么很多电影在塑造恐怖气氛时总是会出现黑、模糊、似梦似幻的环境。大概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人内心的恐惧心理。
在雾中行走,突然想起了一些作家写下的文字。在暗黑之处使我想到,狄更斯笔下《雾都孤儿》中的环境可是如此?雾都孤儿的背景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伦敦。英国一直是个多雾的国家,但是从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起,烟雾就越来越重,首都伦敦也逐渐有了“雾都”的外号。雾既有自身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有人为加重的原因。同样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是否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这片天空?国家提倡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成低灾害风险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但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十四亿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去实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祖宗的话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善恶本无定论。救人一命是善,助人为乐是善,雪中送炭是善,锦上添花也是善。同样不助纣为虐是善,不祸害人间是善,不煽风点火是善,不铺张浪费也是善。人是地球上的人,生物链的残酷其实早已把所有人类在背后捆为一体。你以为的一时放纵,你以为的小事一桩,但其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往往很难用一个结果来判定。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种种,而背后暗潮涌动的波浪总是被抛在脑后。当大潮涌来,祸及自身,又有几人能安之若素,不会反问“为什么是我?”
当然,在雾中让我感慨更多,萦绕心头的便是那一缕缕灯光。这或远或近的暖暖的光,如同暗夜中的一双手,拉着你,陪着你,让你有勇气去面对前路,相信美好。
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课本上学到的冰心的《小桔灯》。中间有这么一段话“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是啊,雾霾常有,暗黑常有,而心中若常悬一盏暖暖的指路明灯又何惧这世间苦难?
众生皆苦,苦海无边,得渡人稀 ,唯有自渡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 。
世间万物,本有因果。愿往后余生,无论前路如何,心中总有明灯一盏,不论过往,不弃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