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每天忙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忙得是不亦乐乎,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孩子渐渐长大。
孩子大了,所谓的“问题”并没有因为孩子年龄增大而变少,反而越来越多。
孩子还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大了,自理自立能力都强了,父母便慢慢解放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最焦虑的便是学习。虽然我们都觉得孩子有他自己的命运,可总陷入“被卷”的忙碌中,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所以,学习是最值得关注和提升的。
毕竟我们夫妻两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们深知学历和文凭,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往往为了买一个电话手表,买一个笔记本电脑而商榷数日。
商榷的核心词有三个:①安全。②需求。③利弊。
电话手表买了,因为孩子上学放学,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都是自己完成的。为了安全第一,果断选择了“买。”
笔记本电脑,商讨了数日,决定不买。它无非是提供了一些学习上的便利,用得好,对于学习肯定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凭借以往孩子对“屏幕”的着迷痴迷程度来看,利弊不好说,肯定不会如想象的那般简单和顺畅。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对于学习而言,最原始的查阅书本资料,要比最便捷的网络查找,印象更为深刻,效果更为持久。
其实台式电脑,家里也还有个配置很不错的,专门为了打网络游戏而配置的,只是一直不愿、不敢组装起来,担心孩子成天钻进去了。
人生经验告诉我,有太多的孩子跌入了虚拟的网络而无法自拔的,我见过太多,所以比较排斥这个。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所以,我们常常在家里发起一些学习活动。
譬如,早读。结合实际,我们至少轮流早起,陪孩子一起早读。希望用行动,带动孩子慢慢养成早读的习惯,希望孩子在家里,能够养成早读10分钟,甚至15分钟的习惯。时间并不长,只是希望日积月累地去沉淀,长期坚持,总会有所收获。
譬如,日记。一起写日记,一起抄笔记,一起用手中的笔,记录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譬如,背诗。有一天,孩子拉着我们一起玩词语接龙,玩了会觉得忒简单了些,就改成了成语接龙,玩了会又尝试着玩诗词接龙,很惭愧,我们一家四口,包括幼儿园小班的弟弟在内,也没玩几个回合,便都语枯词穷了。
于是,顺理成章、顺水推舟地发起来了一个背诗比赛的小活动。
所有的顺水推舟,都是父母的有备而来,这当然不假。可所有的有备而来,也都是有所焦虑。
带娃的路上,问题不会变少,只会变多。
孩子不吃饭,我们就商讨决定,以后家里只保证平常的水果,苹果橘子香蕉之类,单价20以上的,一律没有,严格控制数量;家里零食尽量不买,买也得严控数量;每周在家吃早餐,最多外面吃一两顿,每月外面大餐限次为1,总金额限为500。
凡事总有解决的办法,有问题,一个一个地化解便是了。然后就是边进行,边微调,毕竟都是零经验起步。
这个春节回了趟老家,孩子先送回老家,没过两天,外婆打电话说,哥哥的羽绒服被弟弟的烟花呲破了几个大洞,我们回家后,又不慎将他的另外一件衣服,跌入火盆里,被碳火给烧坏了。
这些都是小事,回来找地方修补下便是了,便只字未责备俩娃。除此之外,都是开心,肆无忌惮的开心,烟花,算是放了个够;碳火,算是烤了个爽。
时间,就这么倏忽而过,转眼过年,转眼年过。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唯有学习永无止境。
与孩子一起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如此岁月,当希望慢些,再慢些,文火慢煮,总能熬出美味的粥来。
左思十年写得一篇《三都赋》,引得洛阳纸也贵。
夫妻十年修得一生“三世缘”,引得狗跳鸡又飞。
家有俩娃的,特别是俩男娃的,应该都深有体会,家里成天都是叽叽喳喳的,买吃的喝的,从来都是一式两份,不然就吵得你耳根不得清净,当然,即便是买了一式两份,依旧会争抢打闹,依旧是呜哩哇啦,但“矛盾”却转化到俩娃身上了,而不是两个追着你的屁股后面“喋喋不休。”
叽叽喳喳的日常,从起床开始,到睡觉结束。俩娃只要在一起,就会有没完没了的吵闹。开心了,他们一起做游戏,也能各自开心几分钟,然后便是以“争抢闹腾”打破那个顺畅的时间区段,这也正常,身高、体重、年龄、学历都不一样,这个游戏本来就是个“非对称”的游戏,别指望着谁会迁就谦让谁,那不现实。
不过,他们的心智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个孩子。孩子的快乐,就是来得比较简单,于此对应的是,哭闹来得也比较简单,所幸的是他们恢复得也快。
时间就这么,在叽叽喳喳中,一天又一天地走过。把自己当个大孩子,陪孩子一起长大,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向着阳光努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