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教育改革又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素质教育站在风口浪尖上,从我记事起,就不知道讨论过多少次了。
它被嚷嚷了这么多年,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我不是教育界人士,只能浅显地理解为:和应试教育相对立,不以考试成绩论优秀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我翻了辞海,它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要求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素质指什么呢?
辞海里写:素质亦指素养,即修习涵养。
看到这,我明白了。素质教育本质上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修养、还能实践创新的人。
这个目标可不低啊。具体说就是要身心健康、成绩优良、懂得日常礼仪、遵守社会规范、还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去创新实践。
真正在生活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我见到过的就太少了。看来大部分人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谁让我们都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孩子呢?
我看着熟睡的宝宝,心想:完了,你们这一代比我还惨,我充其量刷刷题、背背书、完成试卷考试,就能应付升学了。
你们还得接受“素质教育”的培养,家长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素质教育,这个东西只有目标,却没有标准,咋整?那就琴棋书画全来呗,古代的君子六艺全加上,还得精通现代的英语、奥数、计算机。
素质教育一下子变成了才艺大比拼,不让孩子学几种乐器、不会唱歌跳舞、不会英语跆拳道,都不好意思说是亲生的。
不光是家长要打起精神来花钱、花时间接送上各种课的娃们,学校也要为素质教育让路,少留作业,少考试,让孩子们好有时间去接受“素质教育”。
孩子们倒是高兴了,不用考试,每天吹拉弹唱就玩过去了。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嘛,课业负担重,老师是要被问责的,万一被家长投诉,谁也不敢担这个风险。
可学生成绩呢,只能靠家长自己了。
没看多少家长下了班都冲回家去。干嘛啊?辅导孩子写作业呗。
我一个同学的宝宝上小学二年级,老师干脆开了一次家长会,给全体家长划了重点,让回去辅导学生。老师该说的说了,孩子没考好,肯定是家长的问题。
有家长说,这减负,其实就是把负担从孩子身上移到家长头上去。周末接送孩子接受素质教育,晚上还得帮助孩子准备应试教育。
家长、孩子疲惫不堪,得不偿失。那又要升学,又要上兴趣班,怎么平衡时间和金钱呢?没那个能力的时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抓主要矛盾。
那当然就是抓学业了。
别听素质教育提倡者瞎忽悠,孩子的前途是靠玩,就能玩出来的么?
哪一种“玩”,如果能依靠它吃饭,都得精益求精。不管钢琴、芭蕾、篮球,还是别的什么,能作为专业技能养活自己,无不是掉一层皮能练出来的。
即便是打游戏,能达到专业电竞的水平,也要靠专业系统的训练,不停培养手指肌肉的记忆,才能走上赛场。
能“玩”到那个水平的人,付出的绝不比高考考生少,甚至要多上几倍的精力和时间。而家长的付出也是几何倍数的增长,绝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
我邻居小男孩,6岁非常帅气,被摄影师推荐去当童装模特。然后就走上“潜在童星”的道路,每天学习架子鼓、主持、唱歌等等,一年下来要十几万。家长还得辞掉工作,全天候接送、照顾他。
现在他还小,学业尚未开始。如果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长就得盘算是不是要继续这样的投入,毕竟整天在外面跑,就无法安心上课。如果最后“星途”没踏上去,学业也耽误了,那就得不偿失了。孩子的成长时间是不可逆的,最后什么也没抓住。
保守一点说,按部就班地上学是最经济、有效的成长途径;参加高考、上大学也是最稳妥的人生方案。
事业、爱情、家庭、学业……人生构成的几大要素中,最能自己说了算的还是学业,其他方面无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甚至还要看运气。
只有学业,面对同一张试卷时,就看个体的努力程度了。
提倡素质教育、diss应试教育的那帮人,恕我直言,他们的子女都是不用参加高考的。高中就申请去国外读书,最后的出路是国外镀金一圈回来变身海龟,稳妥妥安排一个别人羡慕嫉妒恨的工作,依旧占据阶级优越感。
他们努力维护自己的阶层,散布这种“阴谋论”,就怕平民家的子女努力向上,和富二代、官二代上同样的大学,瓜分他们阶层的红利。
于是鼓吹小孩子要快乐成长,不要以考试分数论高下,要有其他加分,最好学学人家国外,录取时加上什么牛人推荐信之类的东西做背书。
呵呵,推荐信?你让一个工薪阶层的孩子去哪弄推荐信?最后还不是给那些特权阶层锦上添花。
连特朗普的外孙女都在学习中文,你告诉我这美国小孩整天玩的话,中文怎么能说的这么溜?
那些精英们会好几国语言、各科都拿90分以上,难道天生就会啊,哪个不是起早贪黑学出来的?
为父母者要为孩子计深远,头脑要清晰,认准一条稳妥的路别动摇。
首先素质教育不是才艺大比拼,孩子有修为有素养,全看家风影响,和会多少乐器没关系。要先让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谈知识文化水平。不然教出一个有文化的流氓来,不仅有辱门风,还能危害社会。想想纳粹希特勒,自律勤奋、博学干练,结果呢,后果很严重啊。
其次,要让孩子保持心里健康。这个太重要了,竞争日趋激烈,扛不住压力、整天抑郁寡欢的人生不如死。如果每一天都过得很煎熬,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那越高的成就,就越痛苦。谁也不想让下一代生活在痛苦里,对吧。
最后,坚持学业,其他不过是玩玩而已。孩子可以快乐学习,但一定要有成效。成绩不好,什么教学方法都是失败的。毕竟普通人家的孩子是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没有成绩拿什么去拼?
美国有个华裔妈妈,本身就是大学教授,反对美国的快乐宽松的教学态度,对自己的女儿非常严厉,后来她的女儿们都很优秀,都考入了名校。
在她的书里说她的邻居女孩很胖、成绩又不好,父母却整天夸奖她,说她是小可爱。这个女孩曾偷偷告诉虎妈说,她知道父母爱护她,但她明白自己非常差劲,心里非常的自卑。
请问,自卑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快乐呢?
孩子不是傻子,他们心里有标尺,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那类人。快乐不过是短暂的愉悦,或是刺激,或是开心,但不等同于幸福。
幸福是建立在富足的生活保障、踏实的努力之上的一种满足感。它比单纯的快乐更长久、更深沉、更有成就感。
越底层的人,就应该越严格要求学业,而不是什么快乐。因为你没资格谈论快乐,填饱肚子之前,就不要谈论诗和远方。
学业不等于学历,可以是一门专长或者一门手艺。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取的生存能力,用这个能力去创造价值,从而换取报偿所得。
说白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
这个要求可不低,这几十年来,差不多每个时期都有大规模的失业潮发生。人一生大概有80年,经历过三四个经济周期很正常,能保证在各个时期都能稳定持家,抵抗各种风险,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生存能力。
最后,我想给应试教育说点好话。
据我数十年的观察,应试考出来的人大多是……优秀的!从大数论上看,成绩好的群体里优秀者比成绩差的群体数量要多的多。那些成绩不好的人里,也会出几个非常牛逼的人,这符合概率学定律。
大体上说,考试成绩的确反应了学生的专注力、理解力、抽象分析等能力。这些都是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啊。
一个连应用题都看不明白的人,能指望他写出合格的公文?连基本语法都搞不清楚,哪有可能浏览国外网页抓取信息?读完一篇文章不明所以然,自学就能看懂专业书了么?
抱着不想学习,回避困难的心理diss各种考试,明明就是能力不足,所以就别叽叽歪歪了。
当学生的好好上课,争取高分;上班的努力琢磨一下该怎么“继续学习”,用实力证明能力,比指望一个完美的考核制度要靠谱多了。
修身养性的教育不过是锦上添花;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一技之长,争取立足之地,这才是大部分人对教育的要求。
从古至今,锦上添花都不如雪中送炭来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