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成语(四十五)】功过平原君——迟来的合纵

[成语]:一言九鼎

[释义]:一句话抵得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极大。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成语]:九鼎大吕

[释义]: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国宝;大吕:钟名。比喻力量大,分量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成语]:三寸之舌

[释义]: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成语]:不识大体

[释义]: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有关大局的道理。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成语]:利令智昏

[释义]:利:金钱,利益;令:使;智:理智;昏:神志不清,糊涂。形容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是非。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公子小眠/文

       平原君为了解邯郸之围,带着毛遂一行人前往楚国谈判,这次出访基本是成功的。

       而谈判时毛遂“软硬兼施”超水平的发挥给平原君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执掌赵国朝政的贵公子感叹自己好多年都没有发现毛遂这样真正靠得住的人才,“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平原君觉得自己一向是善于识人的伯乐,可怎么就漏掉了毛遂这匹“千里马”呢?现在宾主相欢,免不了吹捧一番,一下子就用上了“一言九鼎”、“九鼎大吕”、“三寸之舌”三个成语。

       毛遂是挺有本事的,不甘人后敢于推销自己,关键时刻站稳外交立场,他的这次露脸确实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平原君赵胜评价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看似夸张,实则有其原因,我们只需看看这之后的形势发展即可。

       此后楚国的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率军援赵,罕见地三大战国公子汇聚一堂,打了一场荡气回肠的邯郸保卫战,三国联军里应外合,首先打退秦军对邯郸的围困,后来乘胜进攻到河东地区,收复了魏国的河东郡。这时候韩国也加入联军,趁势收复了被秦国占据了多年的汝南地区。赵国部队重整态势,收复了太原郡,以及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上党地区。

       韩、魏、楚、赵四国是东方六国里与秦国直接接壤的四国,他们与秦国多年来的恩怨情仇即使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其中韩魏两国早就饱受秦国“蚕食”的困扰,今日割地,明日赔款,惶惶不可终日;楚国则是在外交上屡屡受挫于秦国,当年楚怀王更是上当受骗死在秦国;赵国作为战国后期尚且保持较完整军力的国家,本来可以有所作为,但在长平之战里遭到秦军重创,早已充满了复仇的烈火。

       而在毛遂相助下,平原君的外交颇为成功,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邯郸保卫战虽然异常艰难,但是最终获得了胜利。需要注意的是,四国联军的反击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国力稳步上升,对外作战虽然时大时小,但基本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进入战国后期,秦国更是成为东方六国的“梦魇”,虎狼之师所向披靡。而邯郸保卫战这样的惨败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前前后后二十万人以上的伤亡,不仅削弱了秦国国力,遏制了其向东扩张的兵锋,而且迫使秦国重新考量战国形势和策略。

       在东方各国正当其时,合纵之说大行其道的时候,各国对秦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却在邯郸危急,各国大不如前的时候,打了一场对秦国的真正的胜仗。

       不得不说,同富贵的确是比共患难还要难。

       对于邯郸保卫战,对于平原君,司马迁是很有看法的:“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客观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看待这个较差的评价。

     (1)“浊世佳公子”,太史公眼光独到,说得很贴切。平原君是盛名在外的“四公子”之一,但他并非是大才之人,也没有什么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其本质还是和孟尝君类似的名利贵族,富贵闲人。

       这一点从平原君杀笑躄者可以看出一二。曾经有个跛子从平原君住所经过,平原君的小妾看到之后忍不住大笑。跛子就找到平原君,请求他杀了这个小妾,理由是平原君素来“贵士而贱妾”,平原君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渐渐地门客们离开了大半,平原君询问原因,才知道原来大家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

       这时候“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平原君实在是看中“好客”的名声,才不惜拿小妾的性命维护自己的一贯形象。

       不过平原君还没发展到孟尝君那种煽动他国进攻自己国家的地步,大局观上依然能把国家放在首位,公子之名倒也担得起。

     (2)“不识大体”、“利令智昏”,这是平原君让太史公失望的地方。当时秦国攻打韩国,韩王割让上党地区归秦国,但是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降秦,宁愿降赵。是平原君力主赵王接受上党,随后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

       司马迁认为平原君贪图上党地区那点蝇头小利,却没有看到秦赵之间长远的实力消长,这一步棋走错,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继而邯郸被围,差点亡国。但是也应该考虑,上党地区是赵国不可或缺的屏障,更是秦赵之间的战略缓冲区,赵国拥有上党并非大的失误,长平之战赵括军事的失败才是后面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根源。

       现在看来,未能尽识大体,稍嫌名利妨身,可能对平原君更中肯一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602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42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87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0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30评论 5 37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2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0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65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94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2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8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2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36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28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