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与各位分享一下。乐观,或者说抗挫力,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我个人教育体系中,它与好奇心、阅读习惯排在前三位。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用了30多年,对千百个成人和儿童进行研究,得出了教会儿童习得乐观技能的方法。主要有五种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
一、 掌控行为是乐观心态的关键
教会孩子如何掌控行为,也是帮助他们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当孩子失败时,你要给孩子机会,而不是代替他去做,代替的结果是让孩子逐步失去掌控能力。有些父母认为这样会挽回孩子的自尊,其实反而会降低他们的自尊。
举例:一个孩子在五、六岁时,形成一套悲观的理论,觉得做什么事情总是不如别人。他做手工时,自己认为动手能力差,放弃了,这种情况下父母总是代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习得性无助”,不愿意去克服困难,随之无法获得自尊和愉悦感。长大后,每当遇到困难,就会依赖父母或身边的人,掌控行为较差。
二、 恰当地批评孩子
请家长们牢记这句话: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大人如何批评孩子,孩子就会学会这种批评方式。所以,当你批评孩子、自己或者别人时要非常注意措辞,不要用永久性、人格化的、普遍性的原因归罪孩子。
永久性批评,是带有“总是...怎么样”的句型,家长应该用暂时性的言辞批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将他的失败、遭拒绝遇到的困难称为“永远”或是“从不”,那么他属于悲观型。孩子对失败的解风格基本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在解释一件失败的事情时,运用特定的和可以变化的原因时,孩子就开始习得乐观。比如,我这次考试失败了,没什么大不了,人生不是由一次考试决定的。
人格化的解释风格,即决定是谁的错。当坏事发生时,孩子可能会怪罪自己(内在化),怪罪外部环境或别人的(外在化)。有些父母非常习惯人格化批评,只是偏面归因于单方面的因素,太绝对化,让孩子也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
普遍性:特殊性&一般性。塞利格曼认为,对失败解释持有一般性看法的孩子,当他们仅在一方面失败时,就会完全放弃。比如“老师对我不公平!”、“我对运动笨手笨脚!”“没有人喜欢我!”而相信特定解释的孩子,也许在某一方面无助,但是仍会坚定地走完全程。比如“张老师不公平,但李老师非常好”、“我足球不行,可我篮球打得不错”
三、 教孩子捕捉思维
什么意思?当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之后,第一时间出现在你脑子里的念头是什么,需要把它找出来。因为很多时候,第一个念头来自于感性层面,根据感性来作出的判断或选择往往会偏离轨道。
四、 教孩子反驳自己
运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ALBERT ELLIS的 ABC 心理理论。回忆一件失败的或不愉快的事情,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和想法,后来是怎么做的,然后再写出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还有没有其他乐观的解释,都写下来。ABC心理理论中,A代表发生的事情,C是当下的心情,B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观点,表面上看,一般我们都是人为A直接导致了C的心情,可其实更多的是B导致了最后心情C。具体可以阅读《我的情绪为何总是被他人左右,答案让我大吃一惊!》
五、 预设问题,做好最坏打算
告诉孩子,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后,需要想到三件事: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是什么;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然后可以为每一种可能性制订反攻计划。孩子有了这种思维模式,做什么事情无论结果是什么,都有心理准备,尤其是在失败时,不会有巨大的情绪落差。
以上是塞利格曼在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如果你是乐观的家长,你或许有以上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共鸣。如果你是个悲观的家长,不妨对照着自省一下。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例子证明乐观(抗挫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进入社会后。我们听过多少类似这样的消息,一个学霸因为一次或几次考试失败就一蹶不振,甚至自杀。在职场上,年轻的毕业生,受到挫折后,意气消沉,或消极怠工或甩膀子不干了。在上一篇的绘本推荐中,我留言道:我的学生时代是幸运的,虽然父母几乎没有言语上的鼓励、正面引导,但他们始终用行为鼓励我。我每一次的失败,都没有像部分传统中国家长那么数落我的能力差,或者用激将法。因此,现在的我,无论做什么,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一生受益匪浅,感恩于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