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史栩
1.
作为同行,读《三体》时之最深感受不是那些科幻元素,而是大师刘慈欣(以下简称“大刘”)的笔力。
有人读《三体》之最深感受是文字朴实无华。但白描类文字,咱读多了,文风比大刘更质朴的作家,我虽孤陋寡闻,亦知有好几位。
还有人读《三体》之最深感受是脑洞大,比如“古筝行动”“面壁计划”“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法则”“章北海神之一狙”“水滴”……咱初次读到的时候,确实倍感震撼。但脑洞可与《三体》相媲美的作品,也不是没有。《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等的脑洞,未必比它逊色。
2.
反调君读《三体》之最深感受是大刘对所架构时空的驾驭能力。
书中有历史部分,如“红岸基地往事”;有现实部分,即史强、汪淼、罗辑、章北海等临危受命的英雄对抗三体及地球叛军的漫长过程;有未来部分,当然,随着时间轴不断推移,未来已来。
就咱有限的阅读量而言,如此驾驭时空之书,《三体》可能是独一份。(或有其他作品,只是我没读过。)
举例来说。
《哈利·波特》是现实与虚幻并行,但现实部分的描写极少,主要集中在伦敦,更确切地说,仅有哈利住在女贞路四号(姨妈家)的那部分较详尽。其他无非是魔法世界的背景板。比如国王十字车站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仅提供了驶往霍格沃茨的入口——9¾站台。再比如阿尔巴尼亚森林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仅是伏地魔伺机等待东山再起的藏匿处。
《冰与火之歌》纯粹是架空大陆了。当然,它也有自成体系的历史部分,比如《血与火:坦格利安王朝史》《七王国的骑士》……但你读《冰与火之歌》时,从始至终都难以引发对未来的展望。《冰与火之歌》的时间维度当然可以标注很长,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不长。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冰与火之歌》和《三体》的阅读体验,好比《魔兽争霸》和《帝国时代》的游戏体验。
在《魔兽争霸》中,即便把时间写成从艾泽拉斯纪元XX年到XX年,也体验不到时间长度的魅力。一方面,艾泽拉斯是架空大陆,跟现实无法产生半点联系。另一方面,它里头升级的是技能树,而非科技树。
在《帝国时代》中,因为有了科技树的加持,你会明显感受到当下和未来的差距。另外,《帝国时代》中的各种文明毕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游戏相当于借上帝之手把它们糅合到一块儿。玩的时候,你我难免会代入。比如选择的角色是阿兹特克文明,玩的过程中会不自觉联想到《枪炮、病菌与钢铁》。这便与“现实&历史”产生了联系。
顺带提一句,无论《魔兽争霸》or《帝国时代》,地图起初都一片漆黑,玩家只能观察到己方所在的那小块区域。当你操纵角色远征(探索地图),走到哪,哪就会被点亮。是不是像极了“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三体Ⅱ》
3.
历史、现实、未来(对未知的恐惧、把时间进度条立刻调到未来的渴望),《三体》兼有,而其他作品往往是“三缺一”。
金庸武侠,既有历史又有现实。身为中国人,读到郭靖探访岳飞遗迹、获《武穆遗书》、悟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很有代入感的。
不必说成吉思汗,启《射雕英雄传》的开篇角色丘处机,亦为史书上有名有姓的人物;襄阳孤城抗元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主角并非郭靖;杨过飞石击死的蒙古大汗也有历史原型——死于钓鱼城攻防战的蒙哥。
但读金庸武侠,读者很难产生对未来的渴望。从越女到韦小宝,自春秋战国至清朝,武功进展如何,读者压根无所谓。即便真的存在线性进步,也不过是换个名称罢了,who cares?
类似的,前些年很畅销的《达·芬奇密码》《耶稣裹尸布之谜》,历史与现实交织,但它们都缺“未来”这一层面。
神剧《黑镜》倒是能处处瞥到现实的影子和未来科技的元素。二者如咖啡粉与奶般,溶得相当完美。然而,《黑镜》缺厚重的历史感。即便有历史事件插播,也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4.
《三体》牛就牛在历史、现实、未来构筑的“完美三角”。
历史部分,着墨不少。虽然你我明知“叶文洁发射信号致三体人”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有了前文的铺垫和历史的加持,让读者感到这段编得合情合理,仿佛确确实实发生过似的。
现实部分,篇幅最多,现实中又处处透着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憧憬,“愈惧”还迎。
在《三体Ⅱ》下半部分及《三体Ⅲ》,未来已来,但在阅读过程中,仍有对“未来的未来”的展望,时间轴每往后挪一步,就有一步的欢喜和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