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
在读沙因企业文化书籍时,微信读书应该根据“猜你喜欢”推荐了文化内容相关的书籍。在诸多被推荐的书目中,《菊与刀》很有意思,也最为吸引我。一方面我自己比较喜欢去日本旅行,疫情之前每年都会去京都走一走,找个寺庙端杯抹茶、望着枯山水、静坐一会儿,或者沿街随处找家料理店,在熙熙攘攘的喧闹声中尝尝好吃的餐食,很惬意,其实没啥特殊的情愫,就是发发呆,寻找寻找内心的声音;另一方面日本这个国家确实有诸多不自洽但很值得探究的地方,比如书中开篇就提到的:
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
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
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
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
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
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
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
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
这个国家,与我们有着莫大的羁绊,它曾是中华文明最虔诚的学徒之一,却又在法西斯战争中化身成刽子手做出了极其可怕的事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种族,会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这样复杂却能自洽的痕迹?仅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
2、内容精述:
可能受限于自己文化知识储备的单薄,阅读此书的感受不是很好,一开始很被开篇的那几个自相矛盾的描述吸引,但是读着读着发现内容很晦涩,甚至需要读一会儿再听一会儿,以此往下啃。分析下来有2个潜在原因:这本书创作于70-80年前,当时的文化习俗与现在大相径庭,日本经历了在战后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90年代开始的失落30年后,很多生活习性和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至少根据我自己的感受,我在日本旅行时观察和体感到的,与书中的内容并不一样;翻译的内容有些晦涩且复杂,甚至有些啰嗦,很多概念转述成中文词汇后,很难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很多日本的典籍故事也不被我所熟悉或了解,所以更难第一时间get到作者的想法
但不管如何,坚持读下来总归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记忆点:相比欧美人和中国人,日本人应该是最“没有自我”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背负着极为沉重的思想包袱在生活
在面对集体时,日本人对个体本性的放弃是最为彻底的。欧洲人发展的底层价值观有人文主义打底,他们崇尚的是自由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社会运转中会非常尊重个体产权的保护;中国人虽然经历了几千年大一统的文化洗礼,几乎永远组织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但是绝非每一个中国人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或者寓意中华文明的某个代表器物紧密绑定到一起,在为集体主义奔波时,我们仍然保留了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但是日本人对于“集体的象征意义”的追求几乎达到了癫狂的状态,他们的耻感文化对社会秩序产生着很强的影响,比如日本民众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往往可以保持有序和镇定,在面对集体公德和公众规范时会非常严苛的遵守。耻感文化同样会让日本人因为社会的负向评价而感到极为羞耻,比如在负恩后无法报恩、或者自己的名誉受到公开质疑并受损等场景,日本人往往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做出非常极端的行为,比如公开道歉或者自杀谢罪。可以说,耻感文化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一种潜意识,无形中指导日本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另外,日本人的负恩思想让本已很重的思想包袱变得更加不可负载,上至天皇、下至父母、以及所有社会中他人施加的恩惠,都会让日本人觉得自己生来就有所亏欠,所以会极度克制自己的情感,虽然秩序得到了维护和稳定,但是这个社会的压抑感可见一斑
同时,日本人非常崇尚等级制度,在外人看来可能如同过家家一般儿戏,却根植在了日本人的心里,比如二战期间对东南亚的战争侵略,在日本人的逻辑里仅仅是对该地域等级制度的一次重塑,在这个等级设计中,日本人必须占据金字塔的顶尖位置。这种等级思想,在我看来类似于三纲五常,都能有利于统治与稳定,甚至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日本人的家庭生活。忠诚与孝顺是日本文化的核心道德观念,哪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指腹为婚,家中孩子也必须尊重父母的安排,而这种极为刻意化的观念会让夫妻双方如同带上面具一样生活,比如在家庭里的行为举止需要规规矩矩,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哪怕一丁点儿的轻浮;同时,丈夫在外的各种行为都能被允许,因为那是与家庭角色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角色。日本人可以让自己在不同角色中自如切换,而不受情感所累。我甚至感觉,这是一种被奴役后的自我阿Q,但很自洽
读完本书,对于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正如书名所示:菊代表日本天皇,是日本上层社会才被允许使用的图腾,寓意着高贵;刀代表了武士文化,崇尚力量与权威。这两者共通的就是对于等级、对于荣誉、对于集体统一的严苛追求。如有机会再去日本,可能会对如上内容多一些真实观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