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拿到第一笔工资,我就咬咬牙清空了淘宝购物车里的所有东西。
看看银行卡里仅剩的几百块钱,我盘算着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一个月。
又看看空空如也的购物车,我鼻子一酸,委屈到有点想哭。
去年很喜欢的那条裙子,只有一百多,当时怎么也舍不得买,现在下架再也买不到了。
小时候因为家境拮据,穿的衣服很多都是亲戚家的孩子那里淘汰来的。基本是有什么捡什么穿。
玩伴每年夏天都能收到外面打工的妈妈寄来的漂亮的新裙子,而我一个夏天都只能穿着洗得褪色的旧裤子,偷偷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条白色的公主裙,带亮片的那种,最好有可以蓬起来的裙摆。
可是当我站在镜子前,看着我一直以来为了省事留的短头发,还有因为下意识自卑而微驼的背,羞耻感蔓延全身。
“懂事”,是小时候大人们贴给我的第一个标签。除了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我几乎不会开口管爸爸妈妈要自己喜欢的东西。
小时候他们常说,哪怕砸锅卖铁,也会供我们上学。
有点糟糕,我好像只听到“砸锅卖铁”这四个字。
经济上的窘迫所造成的人格上的损失,可能不是日后就能弥补的。
我学着克制自己的物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好像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直到现在,我买任何东西都会挑挑拣拣在心里盘算着性价比,一旦发现买贵了就会非常懊恼。
总在“花钱”这件事情上有莫名其妙的愧疚感。
大学因为没有很多钱,所以推掉了很多社交,其实是因为自己很不自信。
当我好不容易步入第一段亲密关系后,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用自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维护着我眼里的“自尊”。
我不太愿意和习惯对方为我花钱,请吃饭永远要盘算着下一顿请回来,收到礼物会去研究着送一个更贵的。
那段时间我打过校勤工,做过家教,除了和他在一起,也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对方很快提出来,觉得我们之间好像隔着一道屏障。
我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推远他。
我确实无法坦然接受他对我的好。
在装修漂亮的服装店门口望而却步的时候,我无厘头地想到——
这个世界的偏差,本来就足够隔开两个人了。
他口中的厚屏障让我们的关系终于摇摇欲坠。
我开始埋怨自己,埋怨我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这种“懂事又怯懦”到有点畏畏缩缩的特质。
大家都说要与原生家庭和解。
而当我开始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比起和原生家庭和解,我更依然需要的是与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和解。
哪怕得到了父母力所能及的爱,我的“懂事”也在无形中让我在接受这份爱的时候惶恐不安。
甚至在任何关系里都下意识拒人于千里之外。
而敞开自己,接受自己,对我来说还是有一段路要走。
也许当一个人明白亲密关系里其实不需要绝对“等价交换”的时候,他才敢让对方看到全部的自己吧。
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感恩贫穷,感恩过去的生活。
但是显然,我愿意与过去曾经的窘迫带给我的影子和谐共处。
自卑也好,畏畏缩缩也罢,当我开始直面的时候,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了。
那个月我靠着几百块钱的余额,偶尔吃吃泡面,绝对缩减除了必需日用品之外的开销,却像吸毒一样在拆快递的过程里感受到了些许喘息。
值得庆幸的是,过去的经历还没有让我完完全全走向消费观念畸形的极端,“花钱如流水”可以给我满足,却给不了我想象中的释然。
我为自己定下了存钱的小目标,也在攒钱的这个过程里收获了奇怪的安全感,或许也是尝试告别过去影子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