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关于匡衡的故事,最出名的应该是凿壁偷光。
匡衡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位列九卿。建昭三年又被汉元帝任命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
但在这之后,事情却发生了转变,改变了匡衡的命运。安乐侯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却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终于在汉成帝建始三年,匡衡因贪污丑事败露,被有司弹劾,被免为庶人,最后卒于故乡。
孔融四岁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作为谦让的典型被收录进小学课本里。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让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父亲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分。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回答:“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当地,孔融也成了父母教育子女的榜样。
长大后的孔融性格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事,并因此多次惹怒曹操。孔融最出名的是他的不孝言论:
“父与子,有什么恩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
“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在当时封建时代这样的言论当然被认为是大不敬,再加上平时孔融对于自己的态度傲慢,曹操于是设计将孔融全家杀害。
司马光砸缸救人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也流传已久。
司马光七岁时,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叫上官尚光的小孩爬到水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淹死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但是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并不突出,也许正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内外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
在出任宰相之后,他还不遗余力地打击王安石等变法派,又将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西夏。新旧党争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所以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迂腐守旧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