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总是多姿多彩,姹紫嫣红,让人陶醉不已。一首清新优雅的小诗,便把春的美景都写尽了,令人十分心醉。
三月已过,气温逐渐转暖,路边的小草也开始发出嫩绿的新芽,道路两旁的树也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校园里,马路边,田野上,山谷里,万花争艳,一派生机盎然。
显然,春天已经大踏步来临。春天总是有着一种别样的魔力,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不论是书画作品,还是诗词歌赋,都能找到春天的影子,在所有有关春天的作品之中,诗词应该是最为璀璨的明珠。
比如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及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这都是对春日美景的颂扬,于此可见春天的魅力无穷,那么下面的这首就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作。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小诗是诗圣杜甫有关春天的名作。众所周知,杜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感叹国家动荡和对下层寒士的同情以及对普通劳苦大众的怜悯,所以主风格比较沉郁。
比如《春望》就是感叹由于国家的动荡导致的个人不幸,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个人遭遇表现出下层寒士同情等等,都是有着极其深重的含义,所以杜甫的作品也被后世称为“诗史”,而《春夜喜雨》这首风格清新、语调轻快的小诗则是杜甫为数不多的几首轻快的作品之一。
诗的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篇既用一个“好”字突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知时节”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雨比作一位知意的人,知道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急需一场春雨来唤醒万物的生机,那这雨就很自然的下了起来,一下就将这普普通通的一场春雨写活了起来,可谓是神来之笔。
颌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是沿用了首联中的拟人之法,“潜入夜”写出了春雨来的无声无息,“细无声”则是表现出春雨并无意打扰安睡的人们,只是静静地滋润着急需雨水的万物。同时也是表明了春雨无意讨好的心意,如果真是想要人们赞扬这场雨来的多么及时,多么好,那么大可以发出几阵雷声,刮起阵阵春风,让人们知道春雨的到来,而这里描绘的春雨仿佛是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有爱人士一般,也是对首联中的“好”的进一步加强。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由对春雨的描写转折为对眼前之景的描写,正常在夜晚之时小路是比田野好辨认的,岸边也比江面好辨认,但正值雨夜,诗人放眼望去田野和小径都是黑压压的一片,而江面和岸边也分辨不出来了,只能看到江面上小船的点点灯光,只此两句便将雨夜之时的景色写的淋漓尽致,而这里的“黑”与“明”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写明了雨云的多与厚,也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是虚景的描写,也是对颈联实景描写的承接,这里描绘的景色是诗人自己想象出来的,诗人想象到第二天破晓后的被春雨滋润过得景色,想到雨水滋润后的锦官城必定是花团锦簇,而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植物就是各色的花朵,这花团锦簇的景象不正是对盎然春意的最好表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