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在家里看了美国作家芭芭拉《我在底层的生活》。看书要带着脑子看,不然很容易就会被作者的观点带着走,读完后不管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全盘接受。这种过程称之为洗脑。
先总结一下书中的观点:仅仅靠努力,穷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疲于奔波也只能够应付眼前的生活。
说实话,这个观点生并不是完全同意。
不过还好,作者所说的地理位置是在美国,在那里,被描述的是一个成熟度很高的地方;社会阶层已经被固化的地方。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她隐去自已的身份,断了朋友的联系,选择了六个不同的城市去打工。然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书。书中的各种流水账般的生活细节没什么可说的,啰嗦而烦锁。所有的细节只为铺垫一个主题,一个难已打破的僵局:
1.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2.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3.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4.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5.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是的,换了六份工作,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在沃尔玛也不行。一个可笑的事实是,她们这些在沃尔玛做服务的人,买不起在沃尔玛做促销的商品。
真的是没办法改变吗?
再看看作者对他们的一些心理方法的描述。
那些“真正”的女佣们根本无心思考自己得到的报酬是否与劳动量呈正比,她们在意的是“不用再去找工作”、“其他地方也都差不多”、“熬两年或许可以成为主管”……这些贫穷而天真的人以为努力工作就能改变现状,她们拖着摔伤的脚踝还要跪在地板上卖力擦拭,她们忍受着客户的各种不人道的监督与非议,给他们带去光亮如新的屋子,却换来一身病痛。一直在忍耐着。
恶性的循环往复。
这就是“贫困”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
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哀大莫过于心死,是因为自己把自己判了死刑,然后喝喝啤酒发发牢骚又是一天。却从来没有尝试过真正的改变,任由生活的漩涡把自己拖入底层的生活。
从事一份职业应该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什么样的职业应该坚持,无效的问问自己能否改变?全无改变是否应该放弃?就算生活所迫一时屈尊,赚到达到基本满足生活费后也应该跳出来,继而且重新去寻找一份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为毫无希望的事而坚持,毫无意义。像为了追逐自己尾巴不停地转的小狗,最后只会徒劳累死。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时间,而时间是无从弥补的资源。
所有还在重复那些低端的、无意义的工作的人,或者被仅仅只因为一点点薪资栓住的人,应该反复体会芭芭拉这句话:“当你开始以小时为单位卖掉你的时间,你可能不一定了解的一点是:你真正卖掉的,是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