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篇《罗振宇的骗局》文章刷屏,这篇文章不是新文章,我在几个月之前的公众号上就看到过。看完之后,感慨良多,人一旦出名,难免会有争议。文章提到的知识焦虑、系统化的认知体系等我能理解,但不管从理性还是感性,我对罗振宇都是非常欣赏的,为什么?有两点理由。
理由一:他让获取有价值知识的成本大幅下降
“得到”app里有很多名家专栏,如吴军、吴伯凡、薛兆丰、宁向东、刘润、万维钢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人物。以前要是我们想跟这些学者精英交流学习,要么你是在名牌大学学习,要么你是商业精英或者是行业领军人物,总之,见到他们的前提就是你本身就很优秀。那对于我们这样还未走向人生巅峰的人来说,这种学习机会就很少了,即使有,学习成本也是巨大的。
罗振宇把这些资源整合共享出来,让我们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到,这对于爱学习暂时又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我们,难道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吗?
还有像“每天听本书”这样的产品,可以大量节省我们的时间成本,让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解读人的观点对我们把握理解书中的重点提供了参考的角度,有助于我们深入的读懂一本书。
理由二:他让一些知识分子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回报
我们在新闻上经常看到,明星拍戏脚扭伤了,各种宣传报道,敬业、坚强、勇敢这样词都跳出来了。我很纳闷,这本身就是演员份内的工作,本来就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呢?把脚扭伤与他们动辄千万的片酬相比,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再看看很多知识分子,不管是公众的关注度,还是他们的经济收入,都显得“冷清”很多。莫言的诺贝尔奖金,在一线城市可能不够买套房;明星拍一部戏的收入可能他们一辈子都赚不到。罗振宇通过这样的平台,让很多知识分子的价值得到彰显,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回报。有了经济基础,他们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可以潜心治学,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知识营养,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仅凭以上两点,我选择支持他。至于那篇文章提到的所谓提供碎片化知识难以成为系统的认知体系等,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罗振宇身上,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首先,你应该有选择能力。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信息铺面而来。在这种形势下,获取答案很简单,难在你不知道该问什么。罗振宇好比开了一个知识产品超市,里面玲琅满目,如果你在进超市之前,没想好买什么,那你就很被动,可能会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然后觉得浪费。
其次,系统化的认知体系只有靠自己搭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阅历、学习能力、自制力不同,标准化的产品一定无法满足你全部的需求。这就回到了第一点,你要有能力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系统化的认知体系。
最后,我们所谓的学习真的用心了吗?仔细想想,在学习之前真的有学习目标吗?真的是从头到尾跟着老师在学习吗?真的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了思考吗?
有时候我们说一件东西不好,往往不是东西本身不好,而是我们使用的方法错了。就好比泡茶,你买的是顶级的黄山毛尖,本应该用70℃-80℃的水温去泡,而你选择用泡铁观音的方式,拿沸水去冲,最后茶叶的清香被破坏,而你大骂茶叶有假,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