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变化太快,人生无常,生命可贵。有些事经年累月就淡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一大早,妻就叫嚷嚷着,让我要早点起床。说早点开车去邻县的一个景区旅游一下,和她的同学们,初中的。
恭敬不如从命。
启动马达,过了几个红绿灯。我们接到了同学家祖孙三人,又在另一个路口等到了其他同学的两辆车。由他们前面带路,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往目的地行进。
县道逶迤,路旁野草纵横。经过早期兴盛了四十余年的国营蝴蝶坑煤矿。虽已倒闭多年,入口处铜色字牌闪耀,道轨依稀可见,办公楼斑驳,生活区的旧样貌可窥,其中仍有个别房间被人开作商铺。
我们继续前行,车子七拐八弯约50分钟后,路旁房屋多了起来。一个路牌写道“孔夫村”摹金大字。妻的同学告诉我,目的地就要到了。
带头车闪烁着右转向灯,我们绕过村牌,启动了爬坡模式。马达轰鸣,盘绕而上,不久就到了这次组团参观的景点一一燕子硐。
我们泊好车,大家陆陆续续,像鸡生蛋般,从各自乘坐的车中一咕噜的挤出来,伸手探脖,顿时喧闹起来。
哇哦,想不到这个小山村旁竟然有这么优雅的风景。
阳光曦微,惠风和畅。前方新建的寺门石墙上,四个烫金大字“燕子岩寺”熠熠生辉。
也许是我们的喧哗惊到了旁边的在建香烛堂,从里面一前一后走出俩个小和尚,走过黄泥地,沿着寺前转折台阶而上,背影飘逸,一会消失不见。
大家或抱小孩,或提着香纸蜡烛糖果等供品,缓步前行,陆续攀爬。每到一处神龛前,敬上供品,点燃蜡烛。
由一、两个男同学负责点香,然后分发众人,一起擎香,鞠躬膜拜。祈求平安,祈祷幸福,祈愿发财。
礼毕,众人继续沿阶而上,一会就到了传说中的燕子岩。一众人抬头仰望,只见岩石的造型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众多女同学不禁啧啧称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走进岩硐,早已不见当年的石燕。只见一伙伙受到惊吓的鸽子倏忽飞翔,尤如一只只白色的小精灵。
大家休息良久,手头有空的人帮忙抱抱小孩,继续缓步拾阶攀行,走累了就再歇会,从沉甸甸的袋子里拿出一些供品分发吃了,据说吃了供品会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沿途经过一个小庙,看到刚才的那个小和尚正端坐在一个大红色的桌子后面。他脸型方正,慈眉善目,长的也够帅气,正满脸微笑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我看他有点像唐玄奘的样子,怎么看也不超30岁,正揣摩他年纪轻轻怎么也安心干这个? 妻扯扯我的手臂,善意提醒: 发什么呆,该敬香啦。
烧香礼毕,妻和几个同学跑到小和尚的桌子前,各自挑了一对许愿蜡烛,微信扫码付款,点着了放在神桌上。
小和尚过来神情肃然的念了一会经文,算是达成了众生美好的愿望。
我们停停走走,不觉也把燕子岩寺的大致景点囫囵了一遍。虽意尤未尽,然时已中午,大家启航折回。
我们在燕子岩脚下的一处农家乐,吃了一席原汁原味的鹅肉宴,费用AA。大家饭后稍事休息,然后打道回府。
时隔多日,想起妻那一帮同学们经常组织的这种郊游活动。同学间常在一起爬爬山,聊聊家常,感觉也是兴意盎然,同学之间那份自然纯真的感情一直都在。
想想我自己的同学,不管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大家各忙各的,哪有这么好的闲情雅致呢。只有邻近的几个同学偶尔走动一下,大规模的同学聚会很少组织。
也许是地域差异,风俗不同。也许是妻的那些同学们,更懂得珍惜昔日同学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