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友突然问我,同样是看内容,为什么我不习惯去公众号上看而是去微博上搜呢?
老实说,这个问题在我匮乏仅有的知识里找不到答案,我第一反应是她不属于公众号的用户群体,这句话还在肚子里我就发现太蠢了。首先在这衍生于微信的产品面前,基本上只要不是死人,能识字,都应包含在他们的用户画像群里。其次这两者也不存在互斥的关系,同时使用两者的大有人在。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她提出这个问题。于是我回到问题本身,发现她的逻辑是,这两个地方都有我要看的相同内容,那我为什么选择了A却没有选择B?然而实际上是,这两个地方的内容不相同,某种程度上,这是个伪命题。
我从百度的解释中试图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产品。
新浪微博是为用户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社交网站
公众号是基于微信入口,让企业,机构,个人与特定群体(关注者)进行互动的拓展,该拓展具有营销性,功能性或传播性的特点
从内容归属来看,微博像是一个大集市,四周的人自个儿种好了菜,织好了衣,便担着来集市卖,农作物并不属于集市,后者只提供场地。很多网页都有分享至微博的功能,就是再现了这个过程。而公众号更像是另一座山头里的大棚基地,管理员先招呼一众果农来大棚里种植,结出的果实属于果农,也属于大棚,但绝不属于旁边的集市。而等到花开果熟,果农就会招呼游客到他的棚里进行农家乐的采集。如果游客想看另一农民的庄稼,他必须先得从对方手里拿到通行证(关注)才能进入对方大棚。总的说来尽管基地很大,但终究是封闭的。
从内容传播来看,微博就像报纸,用户关注最新最热的讯息,而公众号却是期刊专栏,读者幕某个作家而来。
从内容长度来看,微博精短(然而无限制发送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字数限制的束缚作用),公众号则长实(即使是个人公众号一天也只能推送一次),若用户是个人,在两个产品上发的内容,前者更生活化,碎片化,后者则更偏结构化及思考化。若用户是机构,前者内容更多是重事实轻评论,后者则是轻事实重评论,当然这里的轻重不是指态度,而是指内容重心。
从用户连接来看,虽然上面说到公众号就像一个个大棚有自己的边界,但是结合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后,有界也变成了无界,只是注意的是,无界只是内容传播,社交却依然有界封闭。如下图所示,公众号内容顺着无数个圆周表面滚动传播,但各个朋友圈以及公众号本身的社交壁垒并没有被破坏,用户尚且没有办法在同一个公众号的文章下与其他人互动,更不用说与其他个体有什么交集了。公众号的这种设计与微信本身的封闭理念一脉相承。
而微博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用户可以在博主下面互相评论甚至掐架,甚至博主也能挽起袖子下场吆喝动手。这种社交环境更易于建立真实公开的公众形象,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大明星们几乎人人都有微博,却并非人人都有自己的公众号。
当然,这篇文章无关好坏,只是单纯从寻找答案入手来解释为什么。有些想法难免幼稚和不专业,如果有幸能得读者指出,那便是我的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