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7节县骨干教师的课,边听边问自己,语文课到底要怎么上?或者怎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
有的专家讲过,语文课姓语,所以要有语文味,要多读,读出味道,读出语言文字饱含的情感。有的专家讲,语文课要注重工具性,要有语用训练。也有的专家讲语文课,不能丢了文章的人文主题。总之,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今天的思考是,我们当下的语文课怎么上?当下,包括我们的学生实际,包括我们的教师情况,也包括当今的时代要求。
今天听到的课,有的特别扎实,比如第一节《学弈》,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读好文言文,在读中理解大意,在读中辨析文中所包含的哲理。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想象、表达的训练。但是,教师可能太过紧张,教师自己的情绪没有上来,评价语这些比较单一,没有调动起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成了一小部分学生的表演。
有的课特别注重习惯的培养,比如《清贫》一课,老师整堂课都用口令来组织课堂。师说:“我说看大屏幕。”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我就看大屏幕。”“时间不到——”“读书不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倾听、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这样的教法,很适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班级。但是,这种整齐划一的安排,却缺乏了学生的自主感悟。有可能一节课学生都没有停,都在读,都在跟着老师在走,停下来,却发现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
有的课特别注重借助视频、音频来烘托情感。比如《青山处处埋埋忠骨》和《黄继光》。这两篇文章都属于革命体裁的文章,情感很鲜明,所以,教师用音乐渲染,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认为不能只停留在这里,这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道具,更多地还得放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上。
有的课对教材的钻研比较深,课堂很有设计感。比如《跳水》。首先,透过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猴子的放肆,接着让学生再回到课文,感悟使得孩子陷入险地的原因是还有可能是什么。学生通过互相启发得知还有水手们的哄笑,还有孩子自己的冲动。最后,感受船长的集中生智、临危不乱,这里再次让学生回归文本,寻找依据。整堂课学生三次回归文本,依托文本去感受小说情节的跌荡起伏,依托文本去感受人物的品质。
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当下的语文课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透。要根据课标对本年段教学的目标定位,读懂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这一课到底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哪些能力可以得到锻炼提升。教学的切入点在哪,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多深的境界等。
二是教师心中、眼里一定要有学生。现在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好教而设计,而是要为学生的好学而思考。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习惯,更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把学生都能调动起来,让大家读起来、思起来、说起来。心中有学生,还要求不只有学生的当下,还要有学生的未来。所以,还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等。
三是要特别关注语言文字。因为语文学科,这是一门语言,那就一定要关注课文的语言,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关注是怎样表达的,还要学着去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读,因为读中才能感悟;也要求课堂上要有语用训练。
语文课到底怎么上?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问,去学习,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