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生于邯郸。赵肃侯之子,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赵雍继位时,赵国国力较弱,屡受中原大国欺侮。北方的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
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赵国因而得以强盛。赵雍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赵长城以抵御胡人。前296年灭中山国。
赵雍正值壮年,传位公子何,即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宫变中被围困活活饿死于沙丘宫(今邢台广宗),谥号为武灵王。
赵武灵王的一生武略有余而文韬不足。先说武略。
其一,赵国参与了两次"五国相王‘’事件,妄图争霸中原,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使赵武灵王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战略上做了明智的调整,就是终生不再称王。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赵武灵王深有自知之明。
其二,改革军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军事逐渐强大。就军事战略而言,此举符合且有利于赵国提升军事实力,见识却是不凡,也深为后世推崇。
其三,改变战略方向,开疆拓土。
中原地区古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春秋时期,各诸候国就开始逐鹿中原,以图称霸诸侯。赵国地处偏偶之地,若想逐鹿中原,需要面对齐,韩,魏等强国,实在是太冒险。
赵武陵王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遂把战略目光投向诸候忽视的北方蛮夷之地,一来解决了屡受少数民族的侵扰,二来通过对匈奴的战争,获得了内蒙古南部及黄河两岸地区,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并在阴山修长城以御胡人,拓野千里,大大扩充了赵国的版图。中山国为赵国心腹之患,在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以后,赵武灵王将其灭国。
在经历一番征伐之后,此时的赵国己为强国,这为赵国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四,赵雍是个胆略过人的君王,堪称一代英雄。
在让去王位之后,赵雍曾孤身犯险,前往秦国刺探虚实,秦惠王发觉时,赵雍已安然脱身,此等胆略,非英雄不能为之。
在对外的武功方略上,赵武灵王堪称一代雄主,但对内政的文韬上,就有些不足了。
其一,做为一个改革者,在发动改革前,准备不足,没有足够的支持者。
赵国虽偏居北方一隅,但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尤其是贵族,很看不起少数民族。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自然招致贵族的抵触。之所以能够实行,靠的是王权,而非人心。如果,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前,能够培养支持自己的新兴贵族,渐以取代反对自己的保守贵族,也不致有后来的不堪。
其二,过分注重军事,而忽略了内政。
改革,是件难事。仅仅改革军事,而不去渐次的改革内政,政权自然难以稳定。内政改革,说到底就是让人们变革思想。只有思想同一了,政权自然就牢固了。
其三,立储不当,欲重夺王权,埋下祸根。
赵武灵王有一宠妃,名吴娃,为其诞下一子,名何。但吴娃早逝,临终前请求武灵王立公子何为储君。武灵王感念二人恩爱之情,也就答应了。并废了年长的储君公子章。
立幼废长,是王权更迭大忌。况公子何之才,远不及兄长公子章。
赵武灵王,正值壮年而让王位。现如今看到公孑何的才能远不及公孑章,难免有些后悔,就有意亲近年长的公子章。这也是王道所忌。
公子章有了父亲的支持,野心勃发,原本属于他的王位,意欲重新夺回来。兄弟二人矛盾日深。而此时精力旺盛的赵武灵王,看到有隙可乘,也想重回王位,实现自己的宏图大愿。遂利用二人矛盾,寻机夺回王权。这最终导致了沙丘宫变,上演了一幕手足相残的悲剧。
公子章政变失败,逃到赵武灵王住处主父宫,公子何手下追至主父宫将公子章杀死,赵武灵王亦被困。
公子何怨其父之行,三月余断水断炊,赵武灵王最终饿死于沙丘宫。
赵武灵王做为一代雄主,其武功无可厚非,但文治却是一般。
如果定位的话,他是个英雄,而不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君王。
历史就是这样,做一个安分的君王,也许可得善终。而做为一个改革者的命运,往往却都是悲情英雄,无论是赵武灵王,还是后来做法自毙的商鞅,亦或是王安石,都不会为当时的人所理解,但不要忘记,历史的眼睛永远是光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