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一定都被一个一个玄而又玄的概念所困惑,那就是——悟性。
有没有可能悟性就像是玩乐高一样,有一个操作手册,你不需要经历多少磨难,只需要套用一个公式就可以复制。我从一个被拎上讲台点名批评的不是一出生就那么聪明的孩子、一天只能举一个哑铃的弱者、一个重度抑郁歇斯底里情绪失控者,到今天可以感受深度冥想的乐趣,体会真正长久的平静,套用的就是这个公式。悟性=智慧+体魄
可是单拎出这个公式,仍然玄而又玄,体魄很具体,那智慧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现?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之一——先知。
你会想,先知是什么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答案,一定是鸭子。动物的本能让它们成为第一个洞悉季节变化的生物。可是在我们人类世界,竟然有人足不出户便可洞悉天下之事。提到人类中的先知,你或许也会想到——
老子、周文王、诸葛亮、霍金·······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智者。
大家同属人科,为什么意识形态却是千差万别呢?
不难发现,智者能以最短的路径完成——渺小如你我,发自内心想做成的那些事。
以最短的路径发现真理,以最短的路径获得健康,以最短的路径摆脱痛苦,以最短的路径获得平静。更有甚者,以最短的路径成功,获取财富。
提到这些智者,没有人不发自内心感到敬仰、敬佩,但我们似乎忘了,没人生来是智者。他们是如何从一个同你我一样呱呱坠地的婴儿,忽然横空出世,并参透这个世界的玄机的呢?
智慧=(先天值+经验值+学习力)*复盘力————悠然子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从战略层面,更快的获取真知,思考出结晶或同步他人思考的结晶。这个底层逻辑,就是智者的秘密。
在过去很多年里,那个弱小的我,最怕“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因为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我有着不属于穷人家孩子的野心,同时我又有着自卑的底色,这纷纷导致了我成年后陷入深度抑郁。我把这理解为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不适是我必经的阶段。面对未知,我们需要一个途径快速的了解、知晓事情的全貌,然后再带着觉知去践行,找到那条最短的路径,也许不是最快的,但一定是可以帮助我们在到达终点的途中避坑的,这个‘避坑’,就一定要获取到一套先知的体系。
遗憾的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或是在我抑郁期间,并没有那样方便的——单独为我准备的一套体系,因此命运指引我阅遍千帆。人们常说“无知者无畏”,这就是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意识形态。最后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深陷痛苦,为什么执迷不悟,为什么遭受命运的摆布,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是“认知”出了问题——知道的太少,知道的不对。像我,在做‘强壮的傻子’时期,是不知道自己有能量可以拿来用的。直到接触一行禅师的理念,受到点拨,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我的进步才开始突飞猛进。
我们这个故事从先知开始讲,就是希望把我过去所学、所悟化作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造福那些曾经和我一样在深渊中无助的人。让人人都有机会去经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摆脱痛苦,走向内心真正的平静,从先知开始。
为什么要慢行?
既然已经先知了,为何不快行,反而要慢行呢?我相信,很多人会想问出这个问题的。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齐国曾流传着一句话:‘即使有智慧,不如抓住形势;即使有锄头,不如等到农时。
说的是人做事要符合规律、寻找时机。如果我们急于达到某个效果,急于得到某样东西,而结果往往是会令我们失望的。我们很容易被定义为——“爱做白日梦”。因为我们还没了解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不是平直的、一帆风顺的,它会在曲折中前进。急会让你参不透个中曲折,而这个中曲折,才是人成长的关键。就好像智慧公式,这个中曲折就在复盘这一层,它前面是个乘号,它的作用是翻倍的。觉察到(感知)、体悟到(了悟)、复盘到(战略层)。急于求成,即使跑到了前面,也没有获得高阶世界所必备的实力,那个时候弯路就在眼前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战国时期,当时的世界流行着霸道、王道两种价值观。如果你是一国君主,你选霸道还是王道?你选择让武力驯服归顺,还是民心主动归顺呢?
回到我们的身体上来说,我们循序渐进地听从身体的感受而强身健体,这就实行的是王道,事实上,你的身体能够分辨你是如何对待它。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肖邦的音乐和莫扎特的音乐分别放给花草听,结果听肖邦音乐的花草枯萎了,听莫扎特音乐的花草越来越旺盛。我们的生命也如花草那样,你对着身体说一些好话,对你的身体呵护备至,它一定会给你积极的回应。而不顾自身情况强行淬炼,只看目标不顾身体的感受,这就是在对自己的身体行使霸道,身体一定会还你以反噬,请让身体真正心悦诚服。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每个人大脑、身体的素质甚至所感所悟都是不同的,最忌讳因攀比之心而产生的逐速、逐远。如果有孩子小时候聪明、智商很高长大了却苗而不秀,秀而不实,那不是他们的错,但却是我们的遗憾。因为心性被外物所惑,而不能始终如一。我务必在此以亲身经历告诉你一个真相:即使最笨最弱小的孩子,只要愿意每一天比前一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来,结果都会不同凡响。只要你愿意延迟满足,安下心来,驻足当下的进步,何愁没有结果呢?
此外,慢才是修行之道,很多体会只有在‘慢’中才能有所悟,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欲速则不达”吧。
当你成为先知,就需要在心中做好准备,慢行之旅才刚刚开始。你需要确保你真的想通过这套方法摆脱痛苦、获得健康、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而不是只停留在立一个人设的层面。
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来说1个月只是浅尝阶段,坚持3个月能达到适应的阶段,能坚持3年,这个习惯的积极作用才能够显化。如果你愿意保持健康和觉察,并为此坚持终生,你将学会这套练习中最深层的规律。
这个道的规律是什么呢?
我们以一个禅意小故事作为它的解释。 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座下,有两位弟子分别叫六祖惠能和上座神秀。一天,弘忍要求弟子每人都呈上一首偈子,看谁真正悟了谁就成为祖师衣钵传的第六代继承人。上座神秀呈上的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题上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了二人的偈语后,便将祖师衣钵传给了惠能。从此,神秀和惠能各分南北,形成南顿北渐,两者互相交流,共同弘扬禅宗一脉。
其实“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揭示的是入世哲学,后世以此为代表的有如一行禅师的正念观照之说,再如儒家的知行合一。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是一套出世的哲学。我作为现代人,生活在枪林弹雨之间,自然是要为上座神秀投上一票赞成,有一句越南民谣这么唱的:“最难莫过于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再次是在寺庙里。”上座神秀做的,是难而正确的事。
入世、出世都是修,渐悟、顿悟都是悟,万法归一,各有千秋,个人根基不同罢了。
而这个道,总结来说,就是先知慢行——一种帮助现代人摆脱抑郁、压抑、焦虑,找到内心真正长久的平静,适合在日常中修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