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公司业绩之所以不见提高,恰恰是因为那只动不动就想“乱摸的手”—新易太和杨继刚 1776年是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罗伯特·潘恩、乔治·华盛、本杰明·富兰克林顿与56名代表们共同签署《独立宣言》;这一年,来自伯明翰的伟大发明家瓦特改良蒸汽机,前者在历史上第一次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后者开启了著名的工业革命,让全球进入到蒸汽时代。如果说《独立宣言》开启了政治革命,那么蒸汽机助推了工业革命,这一切都大大推进了人类历史进程,让文明加速度。
还有一件事,更值得我们铭记。那一年,经济学的奠基人,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第一次系统论证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价值,简单理解就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大多数情况下,让市场说了算,只有那些不容易明晰产权或无法有效衡量产出的行业,政府才能插手。后来,这也成为英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根基。
但很多情况下,政府那只“乱摸的手”闲不住。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出于好心进行调节,但事后证明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自以为可以掌控规律,通过行政干预来实现最佳运营效率。岂不知,市场规律如同自然规律,我们首要做的是适应而非干预,这后来也成为哈耶克与凯恩斯论战的焦点。
企业中,也一定存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所谓“看不见的手”,讲的是遵循客户价值规律,从客户需求出发,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有效衔接,进而提升客户价值;所谓“看得见的手”,新易太和杨继刚提出,管理者如何根据内部资源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最大化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实现内部资源的无缝连接,对过程中与战略目标无关的行为进行纠偏,实现资源统合。由此看来,两只手各安其职、和谐互动,才是优秀企业的最佳实践。
现实中必须尊重“看不见的手”——从客户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致力于解决客户的痛点和问题,所谓大数据,其实是在最大化的接近客户需求,满足客户期望。因此,客户导向、市场导向逐渐成为企业的常识,向客户负责,以客户为标准,而非以老板为标准(当然,多数情况下,老板更会有动力向客户负责,这是基本假设),满足客户的喜好,才能换来持续增长的业绩,最终才会换取老板的满意度。
情景一:客户导向VS产品导向——“乱摸的手”替代客户标准
公司战略调整,本应遵循客户需求原则,按照市场变化进行产品调整,但制造体系的负责人说,我们没有所需的生产线和经验,最好还是生产我们擅长的产品(你听,他说生产擅长的产品,而非客户需要的产品),而老板也觉得他说的对,与其花时间和成本搞不靠谱的新研发,还不如围绕原来的产品做渠道的拓展;
情景二:制度底线VS情感喜好——“乱摸的手”干预制度原则
又到月底,采购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有一位员工连续三个月绩效为C(很差),按照原定制度,该部门主管与他进行劝退谈话,但C不接受,而且上诉到老板那,希望老板再给他两个月的时间,该部门主管对此不同意,希望老板尊重部门的意见,但老板说,人家也不容易,听我的,再给他两个月的时间。其实,采购部门主管更担心的是,以后出现类似的员工怎么办;
情景三:市场洞察VS老板偏好——“乱摸的手”总会自以为是
公司决定投放某新产品的品牌广告,请的是多年合作的业内知名4A公司,前期的品牌认知与定位,故事策划与逻辑整合完毕,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认知,提出了A广告创意,从老板到员工对此非常满意。但后来,老板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广告不好玩,你看某某品牌广告多好。耳边一句话,让老板犹豫不决,最后,老板不管与其它品牌的定位及阶段不同,要求撤换原方案,根据新的定位打广告,结果可想而知。杨继刚:新易太和《战略转型:激活员工、赋能团队、解放老板》总裁班,新易太和合伙人、资深管理顾问课程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