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经过博士历程洗礼,说基本具备学术思考能力并不算吹牛。
而当我站在讲台上,却依然回答不出这个小学生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当咪蒙公然发文支持大学生休学实习,传说博士生毕业都受雇于自己的小学同学,你说,为什么要读书?
讲真的,对于我们来说,一切不过是遵循套路:
九年义务紧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个世界对你说,地球人,你起码得是个大学生吧?
大学还没毕业,哦哟哟哟哟,大学生不值钱啦!
然后你跟风考研。硕士还没毕业,哦哟哟哟哟,硕士不值钱啦,现在公务员都要求是博士学历啦~
然后你跟风考博。博士还没毕业,哦哟哟哟哟,读那么多书干嘛呀~你看看,你的大学同学早都年薪百万啦~
当年痛斥你不读博士就是等死的那些人呢?
还不及进入社会这个战场,你就已经被击溃了。
站在各种选择的岔路口,你的未来,就是薛定谔的猫。
你虔诚的捧着那个充满毒气的盒子,不知去向,盒子里装的未来,既死又活……直到未来到来。
人类做一切努力来降低风险,可人生从来没办法给你个痛快。
然后顺应基因,我们有了以知识焦虑为最高代言的一切焦虑。
我们活成了饕餮追求效率追求多样追求三头六臂。
就怕缺了点什么最后硬生生败下阵来功亏一篑。
一方面我们看到好像什么领域什么人都能成功,一方面更加焦虑于自己如此努力怎么还不成功。
不是说好了,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
于是我们报了百八十个班,买了得到的全套课程,万全准备坐等成功到来。
成功到底何时会来?
得到说:“和你一起,终身学习。”
一夜过去,满世界的人都自诩是“终生学习者”了。
罗胖说这话我信,毕竟他的学习,变现能力十分强大。
你呢?
终生学习另说,看这急不可耐为自己冠名的架势,终生焦虑者,倒十有八九是名副其实的。
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兴趣广泛”还是“心虚而贪婪”,学习地点大多是朋友圈,“收藏”里的内容远大于脑子里的存货,报名的课程风马牛不相及,倒有一点是确定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无关。
当学生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好好读书,或者为什么不好好读书。
走上社会之后就突然被开了光想明白成了“终身学习者”?
好好好,就算,真的是个“终身学习者”——
再让我们回顾历史。
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书本,同样的习题,同样的考试。
结果呢?大家得到了一样的学习成果吗?
基本上是遵循正态分布的。
总有极少数学霸碾压着大多数中不溜再碾压一些学渣。
所有的学习,不管校内校外,一旦多数人都投入其中,会有不同的结局吗?
想过为什么学么?
想过学什么么?
想过怎样学好么?
想过……成为“终身学霸”……么?
在知识无用和知识焦虑并行泛滥的今天,我们看到天才都是要退学明志的,却似乎基因里就写好了这世界先进技术。
我们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更加迷茫了。
一期的行动课结束后,依然有学生问我,到底要不要读研读博?
像咪蒙说的那样休学/退学去实习/打工是不是人生才会划算?
这世界的成功,到底要不要看学历啊?
现在我想回答,小学生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以前我没有深思过这句话,但现在我认为,这句列宁的名言放在当今一定是错了。
行动的矮子,是无法真正成就“思想的巨人”的。
自从世界从定性走到了定量,从猜想走到了实证,纯粹思想的巨人,对于我们凡人来说就不存在了。
归根到底,不是到底要不要读书,或者要不要学某项技能。
因为,没有一条路可以保证必然成功。
不管在哪条路上,你必须让自己做点什么,然后看这个世界给予的反馈,调整下一步。
如此往复,再一步,再一步。
你会走起来,继而奔跑。
愈发坚定。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而成功success从词源来解释,就是:
不断接近。
走起来,一步,再一步,你的现在,就是成功了。
真正的行动才刚开始。
我一直信奉:
人生的疼痛不是“失败”,而是坐在原地说,“我本可以”。
作为一个wower,就以这句话收尾:
英雄,愿你拥有不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