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为一名助教时,我经常会听到这句话,“从这件事,你又看到你什么呢?”教练对助教常用,助教对助教常用,助教对学员常用,学员对学员常用。
或许这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当第一次被问到:从这件事,你又看到你什么呢?我会想:我看到我什么?我会告诉对方,我看到我什么,对方往往会摇摇头,不是,再想想。好吧,我再想,再说。不是,你再想想。好吧,我再想,再说。不是,你再想想。循环N次,我的回答便不再是追寻自己内心去问:我看到我什么?而是去猜测你要的是什么答案。我知道,只有我回答出你要的答案时,你才会说,对了,这就是你。可事实是,从这件事上,你看到的我,是否带有你的固有思维?你的固有思维是否框住了你的眼界?而你在不停的询问:你又看到你什么的时候?是否想过,你又看到你什么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你”,事实是“我”,我又看到你什么呢?你里的“小我”是否在询问的过程中不断的放大?
在带学员初期,我常常对学员用这句话:从这件事上,你又看到你什么呢?起初我觉得很好用,简单易学,不用过我的脑子,因为就每件事对每个人,问你又看到你什么时,总会有答案扔过来,并且有时这个答案还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渐渐发现,学员说的不过是自私、傲慢、自我、狂妄、自大、不负责等等形容词,很多时候是他猜测到我心里的答案是这个,给了一个他以为我的要的答案,而我也以为他回答出来就会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但事实是,回答答案与真正认识相差十万八千里。其实这些词本身就是人类的弱点,用在谁身上就可以的。看到与不看到,结果都是他在走LP期间和走完LP基本上还是会具备这些人性的弱点。那不断的提醒他,你又看到你什么和不提醒你又看到你什么,是为做而做,而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引导对方更深刻的认识到,如果立志去修正这些,对未来会有什么改变?或引导他去做一些能修正存在的性格缺陷的事情,让行为发生直至影响修正他的性格缺陷,而不是只是泛泛的问,你又看到你什么呢?
事实证明:一味的问这句话,大多时候是很无力、空洞的,在问这句话时,询问的人如果有一颗谦卑、平等的心还好,但如果这句话从一颗傲慢、狂妄的心的嘴里出来,就变成了审问,质问,那得到的往往将会是一个反面的效果,因为你在问别人的过程中,对方已经把你那颗心一览无余,他嘴上没有说,但心里已经不断的的问,当下你又看到你自己什么呢?有着助教的身份压着,对方不敢言语,你管得了他的心吗?他离开你百米远后,又会怎么说道你呢?当他内心对你本人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感,自然也就没办法因为你的提醒去观照他的那颗心了。那这是你要的结果吗?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当你习惯性的问他人:你又看到你什么的时候,走的是套路,套路多了,把自己套住了。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人能接收的量和法不一样,一句话走天下注定是行不通的。
请习惯性说:你又看到你什么的亲们,在这句话开口之前,请先观照你的心是俯视的还是平等的,如果是俯视的,请先心态调整一下,调整好后,再请先想想,用什么样话语更能触动到对方,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对方更清楚的认识自己,A点到B点,目标一个,方法无穷,不要把自己套死,用多一些心就会有多一些方法,如果方法不够多,那就多请教有方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