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写了一个与洪山图书馆合作7月初家庭教育主题演出的合作方案;下午和我的特约顾问胡老师沟通,让他帮我梳理一下我们开展读书会的规范化事宜,我也要用文字推演和捋顺一些事情的逻辑和思路。
同时,在微信群里要落实周四的妈妈导师初阶研修课—《如何有效聆听与反馈》的招募和确认,还有演出部分节目的确认等等,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用说和写的方式表达观点和达成共识的。
最近目睹廖妈妈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开挂和燎原之势,还有志英、海容、思燃、菊华等几位妈妈们陆续开始用文字表达自己,甚至有了“一言不合就发文”的态势,我也在思考写作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的意义在哪里?
特别是看着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因为持续写了10万字的廖妈妈,从之前易怒无趣转化为一个懂得温和地坚持的有趣女人,就连身边的我们都倍受感染,她的孩子和老公对她的变化更是有目共睹,儿子暴怒的程度和频率也大大降低,这真是一个很激励人的案例,它比花很多钱和时间去学习如何情绪管理更加有效,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效仿的方法。
昨天有幸认识特别关注的一位编辑朋友,她也是湖北日报的记者,她是经朋友介绍想了解全职妈妈写作的的事情,她说这可是新闻啊!我瞬间脑海里就有了“我们是范雨素”的画面,我们可以摆好姿势接受媒体报道的节奏。
言归正传,关于写作就如说话和呼吸一样是每一个人用一种方式表达自己活着的载体,它其实压根不需要学习。其实非洲土著人的表达能力并不比一个文学博士更差,反而会有可能胜出,因为他们在自然中生存的体验会让他们有更丰富的素材,只是他们无法用文字去记录下来这些感受而已。而对如今至少是小学毕业的人而言都是可以实现的。
而这个时代范雨素会火,其实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倒退的表现,并不是范雨素文采好的超过常人,只是她低到尘埃里的生命努力扬起的时候,她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自己身心的感受,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有一颗自由的灵魂,她用她的坚持在自由的翱翔。
而那些觉得不可思议的人,其实是在用自以为的“范雨素们”与这个真实的范雨素对比时巨大的反差让很多自以为很有文化的人有些汗颜和惊讶而已。
我觉得这个社会最可怕的是因为所谓的“教育”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而忽视了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有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权利,而无论别人看不看你,你需要用文字这把有力的工具看见你自己,无论别人觉得我们是“范雨素”抑或“张爱玲”或者其他什么,我们只是自己,不高不低,不尊不卑,仅此而已 。
俯下身段去生活,每一个人都是文学家和哲学家。
最后,将廖妈的一首诗献给“范雨素们”:
《做一个真正的勇士》
作者:廖爱琳(11岁男孩的妈妈)
无论如何
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力
不要放弃选择
只是等待和接受
无论如何
我们都是成人了
不要沉浸在原生家庭中
只是追究和认命
无论如何
我们有爱
不要退缩和隐忍
只是哭泣和无力
站起来
我们因为爱
才有了无畏的勇气
什么困难都打不败我们
绝望是虚幻的
勇气才是真实的
我们在一起
鼓起勇气
击穿虚幻
绝地反击
做一个真正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