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这是一位14岁花季少女留给父母的诀别书。近日 ,“上海14岁女生跳楼”的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让人痛心不已。
14岁女孩的遗书写得冷静而决绝,满篇都是超出了她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她说: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我们以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们以为,孩子都是没有情绪的。但这件事揭开的残忍真相是: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他们的价值,在于掌控孩子;而孩子的情绪,是不被看见的,孩子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
在女孩的遗书中,她写出了父母对她尊严感的剥夺: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
“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人示众,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声骂最难听的话。”
另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鸡娃标杆”张一得,他的父亲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摧毁他的。
张一得的父亲,知名育儿博主“一得他爹”,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他的人生只为了张一得的成长。“一得他爹”将张一得放在公众的目光下长大,年少的他在摄影机前侃侃而谈的模样显得非常少年老成。
父亲说,他会满足张一得的所有要求,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都没有给张一得做过重样的饭。12岁的时候,张一得曾对父亲说:希望爸爸能够有时对自己说“不”。但是爸爸坚决地说,这个我不能答应你,我永远会对我的儿子说yes。
张一得对爸爸说:“既然你替我活着,我就不用活了。”在考入美国常春藤名校几个月之后,在校园里自杀身亡了。
《自卑与超越》中说,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竭尽全力地获得他的信赖,并维护他的利益,才是恰当的方式。
父母常常会把控制当作教育,但二者之间差别巨大。教育是帮助孩子去实现潜力,与教育相反的是控制,控制就是基于对孩子潜力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孩子只能在成人的监护之下,由成人不断向他灌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憧憬。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人,一定是给他教育,而不是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
打造“鸡娃“不如“鸡”自己,父母在这些教训中应该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打造一款父母向他人炫耀的工具,而是让孩子和社会产生有意义的联结。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及所学知识的意义,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