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黄渤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一出好戏》上映,口碑票房双丰收。
一时间体而优则仕,体而优则演,演而优则仕,演而优则导的成功案例被各大号大肆宣扬。
在娱乐圈,这叫转型,对咱们平头老百姓来讲就是改行。
过后,黄渤导演在出席某活动时谈及拍电影的初衷,他说:人不可能永远待在舒适区。
与此同时,一条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帖子也甚嚣尘上。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上周五刚辞职准备转行的朋友。他不止一次地给我讲,一个月3000多的工资有什么意思?
的确,一个月3000多一点的工资,刨去房租水电,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是没什么意思。
可在跳出“舒适区”出去搏一搏时,应该先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
能吃苦受累≠创业会成功
在《就业季|看了这篇文章,你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这篇文章中就提到过一个例子。
没人脉、没资源,单靠着一腔热血一猛子扎进去,被人设陷阱上当受骗,除了用圣人的心态在心里默默地谴责一番,也只能当作是个教训。
没经济储备,粮草日日吃紧天天告急,而创业又不是马上就能见收益,弹尽粮绝的时候再牢固的联盟都会土崩瓦解。
没好的项目,是时候展示一下入门级的技术了?
时代发展了,要么从真正意义上突破技术,要么就得卖点子、搞创意,百度能搞定的事都不算事了。
只讲情怀,俗话讲的是画饼,没有切实可行的变现渠道是行不通的,因为门口包子铺、老火锅可不讲情怀。
不可否认,网红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更多的创业者带来了创业机会,但没有一整套的方案出来之前,辞职要谨慎,别没见着西瓜,还丢了芝麻。
商业性和个人表达≠针尖对麦芒
喜剧一直是黄渤身上最深的标签,但首次执导电影,他却放弃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转而做一部国内电影市场少见的荒诞现实主义电影。
对于黄渤来讲,拍喜剧电影可能是最保险的事情。但在他心里,一出好戏才是他更想表达的,商业性和个人表达不是针尖对麦芒。
在职场中,因“个性独立”而对现职公司的商业性理解不了想要辞职的人也不在少数,那黄渤的这句话就值得好好想想了。
首先,每一个都无法低估或轻视商业性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没有商业性,公司不成其为公司,是公益组织。
其次,员工作为公司里创造商业价值的一环,其个性主张与公司的商业性并不存在势不两立。
再次,就业也好,创业也罢,商业性都是一个不可绕行的存在,毕竟创业也不是单单讲情怀就能存活的。
一个经验用了十年≠十年工作经验
前几天,杭州一女孩的辞职信上了热搜。信中列举了 “七宗罪”概括了她在公司的六年,然而,春哥更关注的是她六年还是3500元的工资。
在此之前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个人跑去问老板——
“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问什么您还不给我涨薪水呢?”
老板回答说:“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把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呢?”
看似只是个小笑话,但在生活中确实有这么一些人,工作几年,工作没涨,技能没涨,就抱怨和脾气涨了。
在职场中,工资不是熬资历就能熬出来,其对应的应该是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为公司所带的经济价值。
这样就回到了标题上的这个问题,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还是一个经验用了十年?
一个经验用得久了就会进入一种“舒适区”,而想要跳出这种“舒适区”就得学习新的技能,这样经验也才随之丰富。
俗话说,跳槽穷六月,转行紧三年。
那些每天喊辞职、想辞职的人或周期性喊辞职、想辞职的人,还有在没搞清外界状况前就辞职的人注意啦——
离开现有团队,你又得从零开始;不要老想着做不顺就放弃,哪个团队都有问题,哪个团队都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