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开始是自己爱着自己的,那么怎么爱上客体呢,要有一个新的精神活动。
P210 我们对于这个活动一无所知。然而,从逻辑上我们无法想象自我(或是自体)会在任何客体关系之前形成。相反,只有与客体的不愉快经验才可以引发儿童形成初步的、尚且还模糊的自体表征。同样,“原始认同”也不大可能是“与他人情绪连结的最早表现”。毕竟,认同只能在一个已经存在的自体和已经存在的客体之间发生。与他人的情绪连结的最早表现必定是经由挫折所产生的攻击,除非攻击性关系不被视为一种“情绪连结”。再一次,弗洛伊德在《本能及其变迁》一文中提到:“恨,作为一种与客体的关系,比爱的历史还要久远。”
笔记:孩子一开始处于一种被全然满足的状态时,他是没有爱也没有恨的,他与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当他经验了没有被满足的时刻,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才让他有了感觉。我们体验到恨的感觉,比爱的感觉要更先。
克莱因认为恐惧被摧毁是原始的焦虑,她生命被摧毁的恐惧存在于潜意识中,而死本能的展现是为了抵抗被摧毁的焦虑而产生的。恐惧被摧毁比出生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更原始。
主体:拉康认为主体在肉身形成之前就已形成。父亲的欲望、母亲的欲望、主体的欲望,三个欲望的相遇,从而有了怀孕、孩子的出生。主体欲望是父母欲望的效果,它受到父母欲望的影响,但不同于父母的欲望。父母的欲望像天地,我们从其中形成。
父亲的欲望、母亲的欲望和主体的欲望,这三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三者是否会非常纠缠,是否会让主体非常痛苦呢。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还剩一缕幽魂,这便是主体的欲望吧,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主体欲望的表达很难,哪吒用如此惨烈、痛苦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主体的欲望。主体欲望的表达一定要经历一个如此痛苦的过程吗?
P211 原始自恋及后来发展出来的自恋群集是人类的一种杰出成就,是后来的发明,让我们从残酷的现实全面退缩回一个“中间地带”,在其中现实与幻想仍然能够以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彼此调和。原始自恋于是成为一个神话,它最恰当的意义是:虽然历史上未曾真的发生过,但它仍向我们诉说了一些事实。
笔记:原始自恋本身是一个想象。
P211 自恋群集等同于一个普遍性的从他人的异己性中退缩的机会,从客体的“第三维度”以及客体对边界的设定和客体的感官现实中退缩的机会,当异己性(otherness)被体验为具有威胁时,退到一种麻醉性的双重联盟,那么在所有自恋形式的关系中,攻击性那种惊人的缺乏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笔记:自己对外界的攻击虽然显得缺乏,但他者是不停地攻击我们的。
笔记主要内容来自于严和来老师正在带领的临汾精神分析研讨班,目前所读书目为弗洛伊德《论自恋:一篇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