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阶段婴儿期,0-1岁,这个阶段,母亲在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奶的提供者,更重要的是以妈妈为中心所形成的充满关爱,温暖的生活化境。
这个阶段的婴儿基本只有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需要,所以此时对孩子来说,就是满足这些本能的需要。
当孩子饿了,渴了,无聊了,妈妈可以立马出现在,来帮助宝宝解决问题,此时,宝宝就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因为饿了就有吃的,渴了就有喝的,无聊了就有人陪,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全能感”--只要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长大的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同时敢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希望。
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克特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完全依赖到相对依赖,再到趋向独立。
婴儿阶段就属于完全依赖阶段,温尼克特强调母亲要做到始终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是说孩子需要时,目前才在,而是时时刻刻都围绕在孩子身边。
所以又想到了只听到过一次的一句话:“婴儿不离身,幼儿不离手,儿童不离眼,少年不离心”。
但是反过来,如果宝贝大声哭泣的时候,没有被关注,此时孩子就会觉的这个世界是不值得信任的, 是不美好的,同时孩子对未来也不敢有太多的希望。
这种极端的情况对应的养育方式是哭声免疫法,这是心理学第二大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的。
就是这位帅男人提出的……
哭声免疫法主要的观点就是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不哭的时候抱起来,这样养大的孩子才会更听话。
确实,这样养大的孩子可能更听话,但是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把孩子养成提线木偶,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严重的创伤,也是年幼的创伤对成年之后的心理状态影响就越大,也越难以处理。
华生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养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很遗憾,他的三个孩子,一直都需要父亲的救济来生活。后来一个自杀了,一个终身流浪,一个自杀未遂。过的都非常不幸。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小,请放肆爱他。
如果已经错过了这个阶段,请现在开始放肆爱他,满足他。甚至在你的放肆爱之下,孩子会出现退行,会变得像个宝宝一样,这就对了,说明孩子开始回到过去的那个阶段开始去疗愈那时受到的伤害。满足那是的成长需要。这其实也是一种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