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是一种「金钱至上,没钱万万不能」的价值观,许多研究指出这和资本主义鼓励追求自我与物质有关。虽然许多保守人士批评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容易造成大家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好像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任何东西,包括人心、道德;但更多的人认为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本性,拜金只是在物质主义社会风气下的人性反应。
钱本身是好的,有了钱我们才能支付日常所需,有了钱我们才能买车买房提升生活品质,所以钱可以增加人的底气、自信。但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直演变到「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为我们带来的价值被有心人士给扭曲,金钱被误用来贿赂人心,金钱被滥用来创造豪奢名声,金钱被不当地形塑成权力和欲望的象征。追求金钱错了吗?当然不是,许多富翁拥有富可敌国的金钱、崇高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是他们会善用金钱的价值,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例如投资文化资产、从事公益帮助贫穷弱势、或关注社会议题改善居住环境等。
如果只是为了拥有奢华物质,就一股脑追求金钱,你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运用不当手段获取金钱满足物欲。几年前在日本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少女援交」,记者威廉·斯帕罗曾采访一名现年20岁的日本学生爱子,她从14岁就开始援交,当初只是为了想获得一个名牌包包,爱子说:「赚钱这么容易,为什么不能做。」
这让我想起以前有位大学同学,因为从小家境清寒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所以她会想方设法快速赚取金钱,用外在物质掩盖内心的不安。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陪她一起去打工面试,到了目的地后我才发现她想应征酒店服务小姐,这对于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我是个震撼,打工的选择不应该是当家教、或到速食店打工吗?崇尚物质在资本社会中已相当普遍,根据心理学家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崇拜物质和低幸福感是有关联的,造成拜金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缺乏安全感。
1. 追求物质的动机会削弱内在的需求
为了外在彰显的动机,你希望成为有钱人、名人,这并没有什么错,但你不能将所有动机都只放于名与利,当你只专注外在,你会忽略追求内在满足的需要(包括自主性、人际关系、追求才能等)。以前有位年轻的同事为了看起来很有品味,她只拿C牌包包,所以她省吃俭用把所有的薪水都花在名牌包上;相对地,她忽略应该充实工作上的知识、技能,她应该趁年轻发展不同的兴趣、结交益友。在她的IG上,总是看到和朋友在百货公司贵宾室打卡、或在高档餐厅拍照。外在物欲追求并没有激励她在工作上要有更好的表现,因为她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物质本身。
2. 过度追求物质会产生心理的不安全感
当你一心一意追求物质,会发现原来还有更多是你没有的,这时反而会感到不安,于是产生恶性循环。努力追求后却感到不足,发现更多不足而产生自卑、不安。就像有些女生总是需要男友不断地保证、确认最爱的人是她;或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一直追求更好、要求完美。相反的,有些人是忌妒别人,总觉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或是不断地对过去忏悔,对将来感到恐惧不安。
3. 成为上流社会的物欲追求者
你总是看到别人的外在光鲜亮丽,却忽视你自身所拥有的,例如聪明才智、亲情、友情,久而久之会降低心理幸福感。为了不让自己比别人差,慢慢会形成一种物欲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得不到的我更要拥有。为了拥有更多,为了追求别人没有的,有些人选择欺骗作假。商人为了能够挣到更多钱,放弃道德伦理底线卖假货;作为人民公仆的官员,耍官威、擅用职权拿回扣谋取不当利益… …这些都是拜金恶习下的不法行为。
金钱不是万能
1. 建立你的内心强大
宋朝《劝学文》中提及:「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现实社会中的拜金恶习,大多出于内心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足,拥有的比别人少,唯有攀附权贵才能摆脱穷酸困境。其实许多亿万富豪一再告诉我们,金钱是成功后所带来的奖赏,它的确可以帮助人们成就更多的事业,但真正让富豪感到满足的是内在幸福感、成就感。
2. 金钱买不到人的真心
美国政治家班杰明·富兰克林曾说:「口袋空空的人腰杆挺不直,为什么呢?因为你会求于人」,「一旦有钱就想要更多,但钱从来不曾让人幸福,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真心贵在难求,真情贵在难得。一个人的真心无法用利益交换,如果能够用利益交换得来的,那绝对不是真情。金钱能交换利益,却买不到情义;金钱能受到追捧,却得不到真友谊;金钱能收买人心,却无法获得真诚。如果想要检验对方是否对你真诚,就用「金钱」考验他。锦上添花人人都会做,雪中送炭的却少之又少。人只有在落魄的时候,才会知道谁最在乎你,谁对你不离不弃。
金钱如水,潮来潮往
金钱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会从天而降,99.9%富豪的钱都是自己挣来的。金钱如水,我们要学习金钱流,我们要看清楚金钱的真实面貌,学习富人如何赋予它力量,帮助我们拥有美满富足的人生。不崇拜、不追捧金钱,更不被金钱所奴役;相反地,我们要创造它、掌握它、善用它,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